锐评丨4人死亡!城市应急要强化“风”险意识
北京晚报

2024-04-02 17:58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3月31日凌晨,江西南昌出现大风雷电和强降雨天气。据央视报道,截至4月2日,已造成4人死亡,10余人受伤。数据显示,南昌市区大部分地区都达到了10级左右的阵风,最大风力达到12级。这次风灾之所以威力惊人,据专家介绍,可能是“下击暴流”叠加“狭管效应”所致。

下击暴流是一种突发性、局地性和小概率的强对流天气现象,能在瞬间产生强烈的下沉气流,最大风力可达15级;“狭管效应”是指如果有一阵风穿过两栋楼之间,建筑物对风有加速作用,城市高楼间的狭窄地带风力特别强就是这个原因。据报道,此次强对流天气中,南昌一小区20楼住户客厅和卧室的窗户都被吹走,床就剩了个架子,家中两人被吹下楼不幸身亡,足见风力猛烈,已非寻常台风可比。

近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需要引起城市管理者高度重视的是,城市布局一定程度上能够放大气象灾害的破坏性,加剧气象灾害的后果。城市风灾就是典型代表。城市里高层写字楼密集,高层居民楼也越来越多,“狭管效应”形成概率大大增加。一旦“狭管效应”发威,不仅增加户外广告牌掉落、墙体脱落的风险,对城市交通、供电系统造成损害,更可能对建筑物本身造成破坏,进而威胁行人和住户的人身安全。

极端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尚未完全掌握,“狭管效应”的形成也难以准确预报出现的时间、破坏的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城市管理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南昌强对流天气再次发出预防城市灾害的警报,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在建筑规划设计时,必须对潜在的“狭管效应”提前论证,对各种极端气象灾害可能的影响做出评估,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增强建筑的抗灾指数。2020年11月,《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要求提升应对重大风险灾害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能力,以降低灾害对城市和人民群众的伤害。此后,各地陆续将城市灾害纳入到日常风险评估、应急准备等工作,注重发挥现代化技术在城市风险治理和应急响应中的功能,逐步建设更科学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化解“狭管效应风险”,减少城市“风洞”,也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孟雅檀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