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俗丰富,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清明节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载体。节日的庆祝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又有欢乐祥和的娱乐活动,既承载了人们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又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珍视并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犹如四季轮回,源远流长。
本期精选16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图书,包括书法、山水画、诗词歌赋、茶文化、瓷器、武术、中医等主题,以飨读者。
《(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全二册)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在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范文澜和蔡美彪的《中国通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一批中国通史纂修的标志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展现中国史学新成就,呈现中国史学新思想,传递中国史学新表达,在国际史学思潮的激荡中,清晰、坚定、响亮地发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正声。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全二册)
本书叙事年代从文明起源一直到新时代。采用章节体,立足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考古发现最新成果基础,深入浅出阐明中华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材料要而不烦,文明的进程清晰明确,是一部兼顾可读性和学理性的简明读本。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该书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大背景,吸收当前学术界的经典观点,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制度、思想、价值,以及艺术与审美等方面,简明而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为理解中国的历史发展、文明特征、智慧形态开辟了一条门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
该教材一改以往相关图书从历史发展阶段的维度采取贯穿式的编写体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阐述,而采用专题形式以问题意识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转型中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文化传承关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透射出来的生命精神、审美境界、家国情怀意蕴、社会关爱意识以及人格修养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和坚实根基,加强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青年学生对它的学习、传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在完善大学生道德修养品质、培育健康人格、提升文化素养,以及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培育和厚植其家国情怀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一本书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由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编写。指导思想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力求在普及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知识概念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论性的思想和观点,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精髓,使广大青年读者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好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进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系统地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因此,编写中采用通俗流畅的叙述体书面语,注重通俗性、趣味性、普及性,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
《书法章法形式原理》
书结合历代书法作品形制、文式、行款格式等常见实用书仪,对比文学、音乐、绘画等与书法相关学科的章法原理,着重从书法艺术表现形式的空间秩序与时间秩序两个层面,分析书法作品章法整体结构的组织形式。强调章法统领字法、笔法、墨法的技法系统意识,进一步梳理长卷、横幅、册页、扇面、条幅、中堂、对联、屏条、斗方等幅式章法原理的具体应用。
《从王维到范宽:终南山与唐宋山水画的演变》
唐宋之际,山水画演变成南北两种不同的画风,写真熟悉的山水。作为孕育这两种画派的源头,终南山为中国画形式与内涵的演变做了历史性的铺垫,它是山水画的精神家园。本书以唐代王维、北宋范宽的传世和见于著录的山水作品为切入点,实地考察终南山的自然地貌与环境变迁,论述唐宋山水画的开拓与变革,探究终南山与山水画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本书从史的角度论述自先秦到清代山水诗的发展历程,材料丰富,涵盖了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山水诗人和诗作。论者采取纵横结合、点面结合、叙议结合、史论结合的写法。在横向上,力求展现出古代山水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美学特征,突出论述名家大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在纵向上,尽可能清晰简明地描述古代山水诗孕育、形成、兴盛以及停滞、变化、发展的流程。在叙写山水诗的发展面貌时,注意把山水诗的创作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审美风尚,同诗人的生活状况、山水游踪、人生态度、自然诗观紧密结合进行考察,并努力从中归纳出前后相承的内在艺术精神、文化精神,揭示出山水诗艺术的发展规律,将中国古代山水诗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诗经讲演录:灵魂的诗与诗的灵魂》
从民国初年“废除尊孔读经”到现在已经一百年了。当初梁启超担心中学从此将亡,本书作者以为这快要成为事实了,学者有责任亟起抢救。作者考虑到以前编纂的《中国经学思想史》专业性太强,太深,所以尝试编写一套面向大众的准确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经典通俗讲稿。《诗经讲演录》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从《诗经》的国风、小雅、大雅、颂中共选出有代表性的诗共57首,将它翻译成现代白话诗,并穿插许多故事进行讲解,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学习《诗经》的兴趣。书前约两万字的《开头语》,实际是一个诗经学小史。书后附有《孔子诗论》,是最新出土的先秦诗学资料,本书稿所整理的本子是国内唯一被翻译成英文在西方传播的版本。
《酒诗漫说》
作者从历代诗词全集当中,精选关于酒的经典名篇三百首,原打算通过书法方式呈现,以“酒诗三百首”的题名面世。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对于酒诗体现出来的文人情怀进行归类分析,形成诗酒情怀二十六说。本书可以作为历代酒诗名篇的一个分类选本,还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酒文化。书稿体量不大,可以做成袖珍本。对于酒诗、酒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以及从事酒业的人员来说,本书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作者从历代诗词全集当中,精选关于酒的经典名篇三百首,原打算通过书法方式呈现,以“酒诗三百首”的题名面世。随着研究的不断加深,对于酒诗体现出来的文人情怀进行归类分析,形成诗酒情怀二十五说。本书可以作为历代酒诗名篇的一个分类选本,还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酒文化。
《中国京剧选本研究:1790—1949》
中国戏曲选本是中国戏曲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中国京剧选本作为承载京剧剧目文献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史料,是一个亟需得到重视和研究的课题。本书在以文献、比较、文学、理论、副文本等层面建设关于中国京剧选本的宏观研究格局之时,还从微观个案角度展开更为细化和深化的研究。中国京剧选本作为近代戏剧历史发展转型阶段的典型文本代表,与众多演出史料文献互为表里,共同勾勒出花雅之争以来戏剧文化生态格局的变动轨迹。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以往宋代茶研究多集中于茶经济方面,对于茶与宋代政治、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关注较少,本书另辟蹊径,对宋代茶艺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等做了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全书详参古今成果,以宋代为范围又不囿于宋代,对不少茶文化现象,都有纵贯古今的论述。
《中国古代陶瓷茶具的设计研究》
唐代陶瓷茶具主要有茶炉、煮水器和茶盏,茶炉相当一部分为陶瓷,煮水器多为敞口,茶盏最受推崇的是越窑的青瓷。宋代陶瓷茶具亦主要是茶炉、煮水器和茶盏,此阶段煮水器多为束口,最受推崇的茶盏是建窑黑瓷。唐代和宋代的陶瓷茶具皆可从著作、诗歌和绘画的不同角度论述。元代是从唐宋到明清的过渡时期,茶具具有过渡特征。明代陶瓷茶具主要有茶炉、煮水器、茶盏和茶壶,除著作、诗歌和绘画外,还可从小说的角度论述,最受推崇的茶盏是景德镇窑的白瓷,御窑烧造的茶具十分精美,另外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茶壶,宜兴紫砂壶有很高声誉。清代陶瓷茶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的白瓷仍是茶盏的主流,盖碗得到普及并且广泛使用,以宜兴紫砂壶为代表的茶壶使用已极为普遍。
《历代青花画法研究》
历代青花画法研究构建了从唐代到当代的青花画法理论体系,包括:笔法、刀法、针法、青花料法、水法、图法等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表现青花画面的方法。将绘制青花的技艺系统化,理论化和学术化。
《中国民间武术与社会变迁:基于四川地区民间武术的研究》
民间武术是对流传在中国民间社会的武术的总称,是整个中国武术的根底所在。它主要包括与之相关的技艺、传承人、组织、信仰、仪式等。这是一个涉及到特定文化空间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概念。民间武术汇儒、释、道精华于一身,融武、易、医、气于一体,它是“活化石”般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它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载体之一。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学常用的文献资料分析与社会人类学拿手的田野调查法,以四川民间武术作为案例展开研究,使我们能够把视线集中在一个特定区域,集中精力的剖析其各个方面,获得对民间武术的细微理解和精准把握。并引入横向的对比性分析,尝试在横与纵的交叉性分析中呈现出民间武术的整体性画卷来。本研究对促进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黄帝内经>生命文化源流史论》
中国的医学典籍浩如烟海,论著以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作为研究进路,循迹中国医学思想史的脉络为后设图景,以《黄帝内经》的生命源流理念为研究主轴,立足内蕴的智慧思辨,通过探赜生命之气、生命之体、生命之脉、生命之理、生命之养等面向,期使彰显其内蕴的学术价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与此同时,亦对《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经典理论进行诠释反哺,期冀能够呈现中医经典文献精粹在历史脉络中的源流传承与时代脉搏中的文化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