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8 14:54
300多年前,一位中国皇帝、一位法国国王,相隔万里,素未谋面,本不会有任何交集。但历史就是如此奇妙,他们促成两个风格迥异的文明相遇了,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
4月1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观众可以欣赏200余件展品,追寻这段中法往来交互的历史印迹。
此次展出的文物精品多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展览以中法两国外交、文化和艺术交流为主题,设置“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单元,展现了百年间双方彼此尊重、相互欣赏的政治交往史,彼此借鉴、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史。
观展·亮点
一封信经历336年“送”到紫禁城
1688年,对中国充满浓厚兴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致信康熙,提出了向中国派遣学者的请求。但路阻且远,这封信并未抵达中国。
经历336年,信“送”到了紫禁城,成为此次展览的开门展品。
在这封信里,路易十四作为一位“中国迷”,甚至称呼素未谋面的康熙为“亲爱的朋友”。
他在信中写道:“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六位博学的耶稣会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
信虽然未能及时送达,但“社牛”路易十四派出的另一批数学家历经千辛万苦,抵达了中国,得到了康熙的接见。中法关系走向由此改写。
这段友谊被镌刻在一块不足成人手掌大的怀表上。这块铜镀金怀表入藏紫禁城300余年了,是展览的重点展品,拥有独立展柜。
“表盘中心装饰着金色百合花图案,是法国王室的标志。表壳中央开光处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像。鲜少被外人看到的机芯摆轮保护罩上,镂雕了一条中式五爪龙。这是中国皇帝的专属纹样。”中方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副主任郭福祥说:“我们认为它是路易十四送给康熙的礼物。从这些文物可以看出,当时的皇帝和国王为了推进双方的友谊交往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中法交往间,美好的心意被珍藏在类似的细节里,温暖了岁月。
展出的一只凡尔赛宫藏银镀金壶,是暹罗使节赠送给路易十四的众多礼物之一。壶底刻有皇家金银器工场使用的法国王室盾形纹章和三皇冠标记。观众可以在壶面錾刻的花纹里找到寓意美好的中国元素——梅花、竹子等图案。郭福祥说:“这是一件中国岭南地区的外销银器。”
300年前流行“海购”
故宫与凡尔赛宫的相知,不曾以万里为远。两大文明开启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甚至时尚的全方位交流。法国国王与清朝皇帝一度都成了“海购”达人。
展厅内有一个高58厘米的巨型香水瓶。瓷质瓶身产自中国。瓶子顶部、口沿及底座上,洛可可风格的铜镀金饰件,是由巴黎铸造匠装饰的。1743年,这个香水瓶被购入并安放在凡尔赛宫路易十五的藏衣室里。
“这是现存唯一一件经鉴定属于路易十五的中国瓷器。”一位故宫工作人员说,18世纪中叶,法国人喜欢为中国瓷器配上镀金青铜附件。这件香水瓶的饰件上有贝壳、芦苇、天鹅等元素,表达了“水”的主题。
国王带头迷恋中国元素,“中国风”很快涌动成席卷欧洲的流行文化。展厅复原了路易十五王后玛丽的私人大厅一隅。这里被称为“中国人厅”。玛丽当年专门定制了8幅描绘中国人进行茶叶种植和贸易的巨幅油画,装饰房间。
路易十六王后在卧室墙壁上使用过的“北京”水粉彩缎裁片、彩绘描金风景人物图茶具、橡木嵌朱漆描金人物图板墙角柜……远道而来的展品,讲述着法国宫廷对中国艺术品的迷恋。
中国皇帝对法国“特产”也情有独钟。展厅的一个转角处,“三胞胎”并列展示,都是画珐琅牡丹纹海棠式花篮。
1775年,乾隆命人将10件康熙款和雍正款的瓷器送到广州,要求粤海关仿制,并落“乾隆年制”款。官员还将器物图纸送到法国“下单”。
“这3件展品,从左到右,依次为法国造、康熙款原件和乾隆年间仿制的。”郭福祥说,“古人抱着一种宽容欣赏的态度,去欣赏别人的技术和艺术。”
交流促成互鉴佳话
随着交流的逐步加深,中国诞生了直接源自法国的透明珐琅工艺;法国也从中国制瓷技术中寻找灵感,在塞弗尔瓷器工厂成功生产出硬瓷……新的火花不断迸发,成为当下的观展亮点。
康熙对科学仪器非常感兴趣。展厅里,最初露脸的铜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等仪器,大多来自法国。随着展览推进,清宫造办处生产的铜镀金比例规、盘式手摇计算器,还有绘图仪器等大量出现。
“这是满文版的《几何原本》。”郭福祥说,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为便于给康熙讲授西方数学,根据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编译了这套满文教材。这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乾隆下令编纂大型官修综合性农书,混在一种精美的文物中并不显眼。但当时的法国人钱德明意识到该书对法国农业发展颇有用处,寄了一部回法国。19世纪,法国汉学家通过对《钦定授时通考》的研究,获取了有益信息。
“技术的交流刺激新的需求,法国在油画、版画、建筑、园林、挂毯等诸多领域大量汲取中国元素,其中充满对中国的神秘想象。十八世纪的第一个新年,路易十四甚至举办了一次以中国为主题的化装舞会。”郭福祥说:“希望观众通过丰富的展品,感受到这种交往与交流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观展·解码
深藏“祖籍”的乾隆座钟
展出的黑漆彩绘嵌铜活鼓字盘二套钟曾一度深藏“祖籍”。它的木质钟壳髹黑漆,上面彩绘卷草纹,虽然有金色的包边,还有浮雕西方神话人物出场,但因为有清晰的“乾隆年制”款,很容易被认为是清宫造办处的作品。
但其实它是一件货真价实的巴黎货。如果打开钟的后座,可以看到机芯上錾刻有产地和制作者的名款。一位故宫工作人员说,该钟原本为典型的路易十四时期法国钟表作品,因乾隆年间被改造,才在表盘上加了“乾隆年制”款。
挂在凡尔赛宫里的乾隆瓷版画
展厅里,路易十四、十五、十六,康熙、雍正、乾隆的形象多次以肖像画的形式出现。其中最有趣儿的一幅是乾隆瓷版画。
这幅瓷版画由法国塞弗尔瓷器工厂的艺术家根据潘廷章的一幅水彩画绘制。画面中,乾隆皇帝头戴一顶毛帽,帽子顶部有一颗巨大的圆形珍珠。1776年,路易十六花高价购藏了瓷版画,并陈设在凡尔赛宫的书房内。该画还被用于雕刻《中国杂纂》第一卷的卷首插图。塞弗尔瓷器工厂还曾经根据这张半身像,创作了白瓷乾隆皇帝全身像。
紫禁城里的“法兰西人”
《万国来朝图》铺陈展开。此图是《胪欢荟景图》册中的一开。采用虚实并用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新年之际各邦交国、藩属国使臣及边地少数民族代表到紫禁城太和门外恭候朝觐,进献方物的场面。
画面里,茫茫人海的左下角,一个戴着礼帽的高鼻金发者,举着浅绿色的旗子,上面有金色的“法兰西”三个字。其实,乾隆时期绘有多幅《万国来朝图》,每幅图中写有不同国家名称的旗帜上,法兰西都不可或缺。这表明在清朝宫廷的对外交往中,法兰西被认为是具有重要地位的西方国家。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厅
●参观方式
凭故宫博物院门票参观。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实名预约。
●展期
至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