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前行,中国试飞从“脸盆加油”开始!
CCTV国家记忆

2024-04-08 18:55 语音播报

时事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简称试飞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从1959年创立至今,65年时间里,见证着中国试飞从无到有、步步前行,也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漫漫征程。

从最初的仿制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中国航空事业在试飞院的助力下,不断迈向新的高峰。

1954年7月3日,初教-5胜利完成首飞。这是新中国第一架自行制造的飞机。

这一好消息传到中南海,毛泽东主席非常高兴,并签署了嘉勉信: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封信极大地鼓舞了新中国的航空人。

1955年,为仿制米格-17,也就是后来的歼-5飞机,沈阳飞机制造厂厂长熊焰率队到苏联考察学习。

他满怀激情地告诉苏联专家,中国不仅要仿制飞机,以后还要研制飞机。但是,一位苏联专家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要发展航空工业,还必须有专业的试飞队伍。

天空辽阔,但飞机飞行不能“天马行空",有着严格的飞行限制,称为“飞机包线”。越过这些包线限制,飞机就可能失去操纵,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试飞,就是要验证和确定各类飞行包线,给飞机飞行画一道道“红线”。

试飞是飞机研制的重要环节。自行设计飞机,没有飞行试验研究,就不可能提供大量设计所需的数据,也不可能科学鉴定飞机是否达到预定需求。可以说,没有试飞就很难发展航空工业。因此,要保国安民,未来成为真正的航空强国,中国就必须发展试飞事业。

1956年9月,经过研究论证,中国决定建立一个飞行研究院(试飞院)。

1959年4月15日,飞行研究院在西安阎良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试飞事业的起点。

这一年春天,负责筹备工作的熊焰来到阎良,中国飞行研究院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1959年夏天,一批批热血青年涌入阎良这个荒凉的西北小镇。他们中有从各个机关单位抽调的专业技术人才,有刚刚走出校门的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其中就有李树有。

李树有

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 试飞专家

“阎良阎良一片荒凉,楼上楼下住的和尚。”这是个顺口溜。阎良离开大小营房,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

荒凉、艰苦并没有击退筚路蓝缕的创业者们,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更加下定决心投身试飞事业。基础建设、跑道整修、设备调试安装,所有的工作都在夜以继日的进行……新中国试飞事业的未来都寄托在了这些年轻人身上!

1960年1月的一天,一架米格-17和一架米格-19降落在试飞院的机场,试飞院终于有了自己的飞机。

因为没有加油车,初建的试飞院不得不用脸盆人工加油。

“脸盆加油”如今已是试飞人回溯历史时一个难忘的故事,而中国的试飞事业,就是在这一穷二白,些许寒酸与无奈中迈出了第一步。

1960年11月16日,初教-6的失速尾旋试飞正式开始,试飞员黄肇廉将飞机升至空中。首先,从失速开始,逐步向尾旋探索:半圈,一圈,两圈,三圈,一次次试探着前进。

经过300多架次的试飞,不仅进行了正尾旋,还进行了倒飞尾旋试验,圆满地完成了预定试飞任务。

初教-6飞机先后进行了飞行性能、操纵性和稳定性、“失速尾旋”等科目试飞,共完成了1000多个起落的飞行。1961年10月,飞机完成全部定型试飞任务。

初建的试飞院,人才和设备等基础条件逐渐完备起来。从试飞院建立开始,新中国试飞事业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此后,中国试飞人在试飞的荒原踽踽前行,谱写出一个又一个的新篇章。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