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1 16:24
富国街3号二进院正房 李素雅摄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富国街3号院,目前是北京市第三中学高中部所在地,199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末清初,名将祖大寿在此定居,此后这里先后成为祖大寿居所、祖氏祠堂、八旗官学、京师公立学校及北京市第三中学,历经数百年风霜,依然古朴典雅。
清代典型的官僚宅邸
富国街3号院最初是祖大寿的住宅。祖大寿,字复宇,辽东人,祖大寿过世后,富国街3号院改为祖氏宗祠。祖大寿出身行伍,从游击做到总兵,跟随袁崇焕抗击后金军队。后来袁崇焕被冤杀,祖大寿独自镇守锦州十二年,直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迫率众降清。祖大寿入京后便住在这座宅院内,这座宅院所在的胡同因此被称作祖家街。
富国街3号院整体坐北朝南,大门面阔三间,有梅花形门簪四枚,圆形门墩一对,门前有一对石狮。一进院北侧正中有二门,两侧有北房各三间。二进院正房五间带左右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内西北角有古树一棵。垂花门和后院相连,后院有后寝五间带左右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及厢房南侧耳房各一间,院内正中有假山一座。这座四合院建筑格局完整,属清代官僚住宅的典型布局,保存现状完好。
清末学堂遇新旧递嬗
清代在官学制度上照袭前朝,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富国街3号院设立正黄旗官学。
中央官学自隋代之后多以国子监为名,地方官学自唐代始冠以郡县之名而称,从而形成了在京师以国子监为名的中央官学和地方上冠以府州县名称的地方官学的建制,是中国传统王朝时期政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四种镶边旗共为八旗。八旗官学隶属于国子监,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学校设满、汉教习,学习内容为满书、汉书及骑射等。
清末时期,随着中国社会巨变,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先是在原有知识框架内增设算学,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旧式封建教育寿终正寝,设学部主管全国教育,国子监并归学部。富国街3号院于1910年从八旗右翼宗学改为八旗右翼中学堂。八旗宗室按左、右翼分设,所谓宗学,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子弟和闲散宗室子弟8岁至18岁均可入学。清末富国街3号院的身份转变是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表现,旧传统的制度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但崇学之风永远不会停止,探寻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是教育界永恒的目标。
民国学校育桃李芬芳
辛亥革命后,1912年5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各学堂改为学校,各八旗学堂将八旗名目取消,各族学生均可入学学习。1912年,京师学务局在富国街3号院设立“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开始向社会招收学生,成为北京最古老的学校之一。校长是夏瑞庚,四个班共有学生七十人。当时学制四年,采取学分制,教育宗旨系按1912年9月教育部的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京师公立第三中学校成立后,很多市民子弟在此就读,其中一些后来还成了名人,包括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罗常培,以及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于光远等多位著名学者。1941年,校内学生办起了《萤火壁报》等爱国主义报纸,1946年9月,该校学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党支部以及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民联”,体现了战乱时期北京青年对社会局势的关切以及对国家的深切热爱。
百年老宅应际遇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北平市第三中学更名为北京市第三中学,简称北京三中,成为北京市首批“百年学校”。今天的北京三中是一所规模较大的普通完全中学,孕育了万千学子,见证了新时代青少年的拼搏奋斗。与此同时,富国街3号院作为北京市西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老舍等杰出校友专辟了展室,展室内提供了大量珍贵照片,介绍了校友的曲折传奇人生和他们与富国街3号院的故事。
如今的富国街3号院是青少年了解历史、探索历史的书香古院,也是广大学子们学习知识、增强意志、培养德行的校园。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富国街3号四合院的身份几经改变,见证的是三百年来中华教育之变迁,是崇学之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