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6 19:15
怎么刷卡坐地铁,如何在自助机上挂号看病?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常识”,对于多年身处监狱即将回到社会的罪犯来讲,却完全是两眼一抹黑。能否让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对于降低再犯罪率、减少不稳定因素有着重要意义。记者近日探访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该所探索启动了“归途如虹”工程,从适应训练、释放衔接等多方面对罪犯进行教育引导,为他们回归社会铺路。
罪犯出监教育,是监狱执法工作的收尾环节。北京籍的男性罪犯释放前都要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完成为期3个月的出监教育,除了要对他们开展警示教育强化法治观念,进行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之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他们了解熟悉社会,进行回归适应性训练。
未管所为此专门建设了出监特色改造功能区。记者看到,功能区内有地铁乘车、办事窗口等实体模拟场馆,罪犯可以亲身体验刷卡进站乘车以及到窗口办理社保等手续的过程。此外,功能区还引进了VR和全息投影等“高科技”装备,把无法进行实物教学的内容,比如乘坐飞机和高铁、去医院就医等场景,让罪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体验,直观了解外界社会的新变化。
“这些年社会飞速发展,有些罪犯服刑时间很长,已经脱离社会了,他们听说现在去菜市场买菜都不用带现金,直接手机扫码支付了,都不敢相信。如果没有适应性训练,他们走出监狱大门,回到社会很可能寸步难行。”七监区副监区长李曦皞是个有心人,他利用业余时间,从网上广泛搜集有关手机通信、扫码支付、网上购物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短视频,制作成电教片给罪犯们展示。“罪犯单纯听我们介绍,脑子里根本没有概念,看了这些视频片,就直观多了。”李曦皞告诉记者,有的罪犯通过学习受到启发,出狱后还做起了网络主播,走上了自食其力的新生活。
出狱后,如何办理社保、落户,家里有纠纷怎么解决,都是罪犯最迫切想了解的。未管所定期邀请民政、街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走进高墙,给临释罪犯详细讲解社保、低保等相关政策规定;和社会机构合作,开展形势政策、职业技能培训,教育罪犯熟悉了解国家和首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拟定个人发展规划;与法律援助中心合作,由律师来为罪犯解答他们关心的法律问题。
为确保释放后罪犯顺利融入社会,未管所还与北京市16个区司法局签订了《回归教育社会化对接协议书》,从监狱大门到罪犯家门,无缝衔接。
“我们把这个工程命名为归途如虹,也是希望如同架设一条从监狱到社会的彩虹桥一样,形成罪犯从出监教育到顺利回归社会的闭环,以此来降低再犯罪率、减少不稳定因素,助力平安北京建设。”未管所副所长晁文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