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春季的脚步悄然而至。然而,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也暗藏着一些健康隐患。近日,“武汉疾控健康宣传”微信号发布紧急提醒,指出流脑已进入高发期,适龄儿童须尽快接种疫苗。那么,流脑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如此令人担忧?今天,应急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丽利为家长们一起揭开流脑的神秘面纱,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流脑真面目:急、凶、残的春季杀手
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一旦感染,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因此,流脑被形象地称为“急、凶、残”的春季杀手。
流脑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2至5月,这正是春季气温变化大、人群活动频繁的时期。低龄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受到脑膜炎双球菌的侵袭。因此,家长和孩子们在这个时期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防护。
那么,流脑为何被称为“急、凶、残”呢?这主要与其发病特点、病情严重性以及后果有关。
“急”体现在流脑的发病速度和进展速度上。一旦感染,病情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甚至可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就进展至死亡。这种急性的发病特点使得流脑的治疗需要争分夺秒,稍有延误就可能危及生命。
“凶”则是指流脑的病情严重性和高病死率。流脑的病死率超过10%,在目前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死率排序位居前5位。这意味着即使及时接受治疗,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可能无法挽回生命。
“残”则是对流脑后遗症的描述。即使患者幸存下来,也有高达20%的患者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肢体残疾、智力障碍等。这些后遗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终身残疾。
综上所述,流脑因其发病急、病情凶险、后果严重而被称为“急、凶、残”。这种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流脑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通过接种疫苗、加强个人卫生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同时,对于疑似流脑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
慧眼识流脑: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流脑与感冒在早期症状上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很多家长在初期难以准确判断。然而,通过仔细观察和对比,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首先,从发热程度上来看,流脑引起的发热往往更为急剧和高热,体温可迅速攀升至39℃甚至更高,并且这种高热状态持续时间较长,不易通过常规药物或物理降温手段迅速缓解。而普通感冒的发热通常较为温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其次,头痛和呕吐也是流脑早期症状的重要特点。流脑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往往伴有喷射性呕吐,这是由于病毒侵犯脑膜和脑组织所致。而普通感冒虽然也可能引起头痛和呕吐,但症状通常较轻,且较少出现喷射性呕吐的情况。
此外,流脑患者在发病初期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特征性表现。这些瘀点、瘀斑通常出现在身体暴露部位,如躯干、四肢等,大小不等,颜色深浅不一。而普通感冒则不会出现这种皮肤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外,咽部体征的不同也是区分流脑和感冒的重要依据。流脑患者的咽部通常呈现轻度充血状态,而感冒患者的咽部则可能出现重度充血或炎性分泌物。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在早期阶段对流脑和感冒进行鉴别。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流脑和感冒在症状上存在一些差别,但并非所有流脑患者都会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因此,在出现疑似流脑症状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综上所述,虽然流脑和感冒在早期症状上有所相似,但通过观察发热程度、头痛呕吐情况、皮肤症状以及咽部体征等方面的差异,我们仍然可以对它们进行初步区分。然而,最终确诊仍需依赖于专业医生的检查和诊断。因此,在出现疑似流脑症状时,我们应保持警惕并及时就医。
科学治疗流脑:遵医嘱,切勿盲目自行用药
流脑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系统的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康复。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的关键。
首先,当孩子出现高热、头痛、呕吐,或者身体皮肤出现瘀点瘀斑时 ,家长一定要抓紧时间到医院诊疗,及早确诊是治疗成功最关键的一步。
流脑的病因治疗尤为重要,一旦确诊流脑,有效及时的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利剑。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选择针对脑膜炎双球菌的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进行治疗,以清除或减轻内毒素活性,从而有效杀灭病菌,尽快控制感染。
医生还会开具退烧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抗感染治疗仅仅是流脑治疗的一部分。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对症处理包括: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预防抽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最大程度的减少致残、致死的发生。
综上所述,流脑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确保患者的尽早康复。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给孩子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积极应对疾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预防流脑有妙招:疫苗接种+健康生活习惯
第一,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接种流脑疫苗可以有效地增强身体对流脑病菌的免疫能力,减少感染的机会。特别是对于5岁以内的儿童,接种流脑疫苗的保护率可达80%~90%,选择覆盖菌群越多的流脑疫苗,对孩子的保护范围越广。
第二,加强个人和环境卫生是关键。保持室内清洁,注意手卫生,勤晒衣被和儿童玩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都是减少细菌滋生的有效方法。由于流脑病菌对日光、干燥、寒冷、湿热及消毒剂耐受力很差,所以保持环境的干燥和清洁对于预防流脑尤为重要。
第三,注意合理饮食和锻炼。饮食应合理搭配,确保营养的全面摄入。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从而更好地抵御流脑病菌的侵袭。
第四,避免到人多拥挤、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不探视病人,也是减少感染风险的有效方法。在流行期间,更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及集体活动,减少接触病菌的机会。
综上所述,预防流脑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个人卫生、合理饮食和锻炼、接种疫苗、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等。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流脑的发生率,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走出误区,正确看待流脑
流脑作为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往往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误解。为了科学、理性地看待流脑,我们需要走出一些常见的误区,以正确的方式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
误区一:只有儿童才会感染流脑
事实上,流脑并非儿童的专属疾病。虽然儿童的免疫水平较低,特别是6个月至两岁的婴幼儿,他们的发病率较高,但成年人同样有感染流脑的风险。由于成年人自然感染后抗体水平的逐年递减,部分人群可能失去对流脑病菌的免疫抵抗能力,成为易感人群。因此,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应该对流脑保持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误区二:打过疫苗就万无一失
虽然流脑疫苗可以提供一定的免疫保护,但并非打了疫苗就能完全避免感染。疫苗的保护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有效性、接种次数、接种时间等。此外,疫苗并不能保证对所有类型的流脑病菌都有效。因此,即使接种了疫苗,我们仍然需要保持警惕,注意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误区三:流脑只通过直接接触传播
实际上,流脑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虽然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流脑病菌也可以通过空气飞沫、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此外,如果接触了被病菌污染的物品或环境,也有可能感染流脑。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等预防措施。
误区四:流脑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不易区分
虽然流脑的早期症状确实与普通感冒有些相似,如发热、头痛、咳嗽等,但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流脑患者的发热往往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伴有寒战、头痛剧烈等症状。此外,流脑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瘀斑等特征性表现。因此,在出现类似症状时,我们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检查和诊断,以确保早期发现和治疗流脑。
综上所述,为了正确看待流脑并有效预防它,我们需要走出上述误区。我们要认识到流脑并非儿童的专属疾病,成年人同样有感染的风险;疫苗虽然能提供一定的保护,但并非万无一失;流脑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同时,也要学会区分流脑与普通感冒的症状,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流脑的威胁。
专家推荐
刘丽利,应急总医院儿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从事儿科临床工作近30年,曾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进修学习一年,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儿童保健生长发育、儿童营养保健有较深入地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朝阳区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朝阳区医学会鉴定专家库成员。主译《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原理与实践》、参与编译《急诊与现场急救实用指南》等论著4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科普书2部,院级课题3项。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策划: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丽利
监制:彭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