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神经外科开创者之一,被同行公认为手术台上的“神”
CCTV国家记忆

2024-04-20 16:23 语音播报

时事

他是中国神经外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神经外科领域奋斗了六十余年,被同行们公认为是手术台上的“神”。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

这一切的开始,源于王忠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亲身经历。

01

1951年冬天,26岁的外科医生王忠诚作为天津总医院医疗队的一员奔赴中朝边境。当时,中国的神经外科几乎一片空白,王忠诚他们对脑外伤的治疗束手无策。

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天坛医院原院长:

“脑外伤当时很容易死人的,我一点办法没有,就是看着他痛苦,看着他牺牲,所以那时候很痛心。”

他在心里默默立志,以后有机会一定要钻研神经外科医学。

抗美援朝结束后,王忠诚回到原来工作的单位——天津总医院。当年,院内成立了脑系外科也就是后来的神经外科,王忠诚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

刚进入神经外科那几年,王忠诚最头疼的就是为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当时的造影是靠往患者大脑血管中打入少量空气的方式成像,不仅效果差,还会造成患者剧烈头痛,甚至危及生命。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王忠诚决定把脑血管造影术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因为缺少防护,王忠诚和同事们在攻克脑血管造影术时遭受到了大量X射线的照射,而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

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天坛医院原院长:

“放射线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知道去做是要做出牺牲的,也许哪一天牺牲了。我们是受屈辱的国家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要过这个关,争这口气。”

1965年,王忠诚在总结了2500份脑血管造影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著作《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书让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水平,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30年的差距,也影响了中国几代神经外科专家。

然而,因为X射线造成的伤害,王忠诚的免疫力再也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

王劲 王忠诚儿子

“一辈子身体都不太好,得过几次非常非常严重的肺炎,有两次差点要了他的命。”

王忠诚担心自己再病下去很快就会上不了手术台,为了能够继续心爱的事业,他想尽一切办法恢复身体的机能。他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起床运动,这样的习惯坚持了几十年。

02

脑部手术致残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王忠诚,他通过查阅国外文献了解到,显微手术可以大幅提高手术的精确度,降低致残率。当时已经50多岁的王忠诚,从来没有借助过显微镜做手术,但他丝毫不介意从头学起。

在担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后,王忠诚规定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必须学会使用这项技术,否则不能再做手术。随后,中国其他医院的神经外科也陆续效仿,中国的神经外科手术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1991年,王忠诚接待了来自河北的15岁患者肖志勋。他被诊断为脑干胶质瘤,当时已经瘫痪在床,病情发展迅速。

脑干,是生命中枢,只有成人拇指大小,却主宰人呼吸、心跳、意识等极为重要的机能,是国际神经科学界公认的“手术禁区”。

因为肖志勋的肿瘤长在脑干上,他曾被多家医院告知无法医治。但是王忠诚却收下了他,还准备尝试切除他脑干上的肿瘤。

王忠诚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天坛医院原院长

“我给他做,起码有一点希望,哪怕说百分之一的希望。我没有顾虑,对我的名声怎么样,我根本不在乎。”

1991年3月27日,王忠诚和张俊廷同台为肖志勋进行了肿瘤切除手术。他们用了6个多小时将肿瘤从脑干处小心剥离干净。术后,肖志勋的呼吸、血压、意识都逐渐恢复,愈后良好。

多年后,肖志勋结了婚,还有了两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他经常对人说,是王忠诚爷爷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随着手术水平的提升,王忠诚带领他的团队攻克了脑干这个国际公认的“手术禁区”,他大胆地在脑干上做了1000多例手术,死亡率不足1%,震惊了世界同行。

在对中国神经外科未来的布局方面,王忠诚一直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从内镜、介入治疗到脑起搏器等很多领域早早部署和推动,始终站在国际前沿。

2009年,王忠诚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2年9月30日,87岁的王忠诚在北京逝世。

王忠诚一生都在践行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的誓言,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创新精神,为推动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前沿做出了巨大贡献。


编辑:曾佳佳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