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名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创办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1953年5月在西北郊海淀区柏彦庄选定校址后,6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0月建起两栋宿舍。计划中的基本建设任务于1957年基本完成。1958年扩建了附属工厂作为院内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实践基地。1962年全院建立了10个专门的研究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位于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邻北四环中路,南邻知春路,西连中国科学院大学,东接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现代建筑群为中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教育科研建筑。本次确定的4栋历史建筑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区东北部教学科研区,以中轴线上体量最大的文物建筑——主楼为中心,在其南、北两侧对称分布:3号、4号教学楼坐北朝南并排而立,1号、2号教学楼坐南朝北。
建筑群整体布局主次分明,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庄严雄伟、整齐对称的平面布局方式。校园主入口设有开阔的绿化、交通广场,建筑群功能分区明确、相互联系方便。4座教学楼以“系”为单位,兼有教学和行政办公的功能。楼层以多层为主,楼中间和两侧均设有楼梯,便于疏散人流,并有不同规模的阶梯教室。
该建筑群内的建筑是20世纪50年代建筑师对中式传统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校园建筑的探索和实践,同时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孵化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建筑空间结构的布局、材料的运用具备时代特征,展现了其科学价值,中国传统样式的屋顶、古典纹样的装饰运用、中式传统的艺术符号特征赋予了其艺术价值。
平面位置示意图
0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号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号楼位于主楼东南侧,北为静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设初期用于教学科研并沿用至今。
内部装饰
建筑平面呈“H”形布局,坐南朝北,东西对称,中间主体建筑4层、两翼伸出的建筑3层,与主楼和2号楼通过双层楼廊相连。建筑为中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上部为仿古出檐平屋顶,混凝土仿椽下接混凝土斗栱,上饰黄、暗红色涂料,有仿角梁。立面现为喷砂涂料,窗下饰葵式线条装饰纹,上下层窗间镶板有云纹浮雕。楼体北侧为主入口,六柱式前廊,前廊饰简化仿古雀替、斗栱(补间2朵),混凝土仿椽,仿古出檐平顶,钢混柱,混凝土花格,直棂木质门窗,三层台阶,台阶两旁为长方形花池。南侧为辅出口,出口上方二、三层为玻璃幕墙,混凝土墙体饰有云纹花格。双层楼廊底层为双面空廊,两侧均为内角拱列柱。
檐部装饰
一号楼标牌
0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号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二号楼位于主楼西南侧,北为晨读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设初期用于教学科研并沿用至今。
入口
墙面装饰
建筑平面呈“H”形布局,坐南朝北,东西对称,中间主体建筑4层、两翼伸出建筑3层,与主楼和二号楼通过双层楼廊相连。建筑为中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现为喷砂涂料,窗下饰葵式线条装饰纹,上下层窗间镶板有云纹浮雕。楼体北侧为主入口,六柱式前廊,平顶,钢混柱,直棂木质门窗,三层台阶,台阶两旁为长方形花池。南侧为辅出口,出口上方二、三层为玻璃幕墙,混凝土墙体饰有云纹花格。双层楼廊底层为双面空廊,两侧均为内角拱列柱。
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号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号楼位于主楼东北侧,南为静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设初期用于教学科研并沿用至今。
全景
建筑平面呈“H”形布局,坐南朝北,东西对称,中间主体建筑4层、两翼伸出建筑3层,与主楼和四号楼通过双层楼廊相连。建筑为中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上部为仿古出檐平屋顶,混凝土仿椽下接混凝土斗栱,上饰黄、暗红色涂料,有仿角梁。立面现为喷砂涂料,窗下饰葵式线条装饰纹,上下层窗间镶板有云纹浮雕。楼体北侧为主入口,六柱式前廊,前廊饰简化仿古雀替、斗栱(补间2朵),混凝土仿椽,仿古出檐平顶,钢混柱,混凝土花格,直棂木质门窗,三层台阶,台阶两旁为长方形花池。南侧为辅出口,出口上方二、三层为玻璃幕墙,混凝土墙体饰有云纹花格。双层楼廊底层为双面空廊,两侧均为内角拱列柱。楼内地面、楼梯为拼色水磨石地砖。
内部场景
0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号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号楼位于主楼西北侧,南为晨读园,建于20世纪50年代,建设初期用于教学科研并沿用至今。
内部场景
建筑平面呈“H”形布局,坐南朝北,东西对称,中间主体建筑4层、两翼伸出建筑3层,与主楼和三号楼通过双层楼廊相连。建筑为中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立面现为喷砂涂料,窗下饰葵式线条装饰纹,上下层窗间镶板有云纹浮雕。楼体北侧为主入口,六柱式前廊, 层台阶,台阶两旁为长方形花池。南侧为辅出口,出口上方二、三层为玻璃幕墙,混凝土墙体饰有云纹花格。双层楼廊底层为双面空廊,两侧均为内角拱列柱。
窗户
外部楼梯
内容来源:《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