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2 22:14
4月11日至13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10名师生走进贵州遵义,开展“新闻师生走基层”调研实践活动。他们来到遵义会议旧址、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苟坝会议旧址、四渡赤水纪念园等地,重返革命历史现场,追寻红色新闻记忆。
师生们首站来到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在革命最危难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讲解员带领师生们参观旧址,对遵义会议的当时场景及相关背景进行细致解说。之后,师生们来到会议旧址旁的纪念馆。展馆以红军长征为主轴线,生动详实地记录了遵义会议、转战贵州等一系列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师生一行认真聆听讲解。
为还原历史原貌,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器物、油画、报刊、电文等文物,其中一批书写于老百姓门板上的口语化的宣传标语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替红军送消息”“帮助红军打平天下”“工人农民 一齐出头”,博士生景恬将门板上的每一幅宣传标语都记录下来。“对老百姓的宣传就是要走群众路线,让他们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她边拍照边说道。
凤凰山麓、湘江河畔,坐落于翠柏丛中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碑身上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新时代的学子要学会忆苦思甜,要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张辉锋对同学们说。他带领师生登上陵园最高处,面向纪念碑,庄重地三鞠躬以祭奠先烈。纪念碑后是一面红军英烈墙,上面刻着1334位在贵州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姓名。博士生曾林浩认真查看墙上烈士的名字与籍贯。“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无数普通的青年人挺身而出,为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抛头颅、洒热血”,他说,“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在新时代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在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师生们围绕《红星报》的办报特色展开讨论。
“一盏马灯照亮红军长征路”,1935年3月10日夜,在苟坝村一条崎岖狭窄的泥泞小路上,毛泽东手提马灯,连夜去找周恩来商讨作战计划。“他深知自己所坚持的,是党和红军的根本前途所在,所以不顾个人进退得失,哪怕只有一个人,也顽强坚持”,讲解员介绍道。透过一件件历史文物,讲解员向师生一行讲述了89年前,毛泽东在那场争论激烈的苟坝会议上为挽救红军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随后,师生们乘摆渡车穿梭于山水秀丽的花茂村内。这里曾是村民口中的“荒茅田”——荒凉遍地,茅草丛生。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不断推进,当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参观完村民活动中心、乡愁土墙、红色之家和手工陶器作坊,伊拉克籍博士生莉娜表示,这些所见所闻让她感受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澎湃活力,更在心中思考如何以一名在华留学生的身份去讲好中国故事。
在花茂村的文创工坊,师生实地调研乡村文创产业发展情况。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行动之一,更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穿过流淌的赤水河,新闻学院师生一行走访了位于仁怀市茅台镇的四渡赤水纪念园和红军曾作战过的茅台渡口。纪念园四周墙壁上镌刻着红军长征时的英勇事迹,其中一篇《机枪打落飞机》的报道让本科生任盈莹产生了兴趣。“这则新闻之所以能够被记录下来,与《红星报》的及时报道密不可分”,她说,“这侧面体现出党在早期新闻工作中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博士生李欢、徐辰烨则在参观后表示,深入实践调研,讲好党的建设故事、人民的奋斗故事、中国的发展故事,是新时代新闻学子的使命与担当。
张辉锋介绍,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新闻旧址实地调研,是学院长期开展的育人模式。该模式开辟了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方面实现创新,每年均有众多师生参与,多数时间还会与当地新闻院系联合开展。在此次调研行程中,他时常叮嘱同学们留心收集资料,不管是文物藏品还是图文展板,凡是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都注意做好影像、文字记录。他表示,在史料收集过程中,同学们能进一步接受红色教育,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观念,同时,也是为自己的专业研究积累资料,能够为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