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4 19:12
▌程永茂(口述)于书文(执笔)
2020年6月10日,程永茂在攀爬箭扣长城途中。摄影:陈钟昊
2020年6月10日,64岁的程永茂在箭扣长城。 摄影:陈钟昊
箭扣长城是北京一段最险峻、雄奇的长城,从2016年6月箭扣长城一期抢险修缮工程启动,我被甲方怀柔区文物管理所聘为长城修缮技术专家以来,到今年已经是我在箭扣修长城的第八个年头了。
作为兴隆门瓦作第十六代延字辈传人,我已经干了40多年瓦工了,但修缮长城,特别是像箭扣这样险要的点段,以前遇到的并不多。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被称为万里长城最险段之一,这里的坡度接近80度,每一级台阶只有几指宽,还全都是即将脱落的搓脚石,两侧长城墙体岌岌可危,这段瑰宝级的长城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在现场勘察时,我看到有一段长城坍塌了大概40多米墙面,几百斤重的石条滚落至几十米深的沟崖内。人搬不动,骡子也拽不动。长城上缺水缺电,山高路险,运料都非常困难。再加上高空施工,保证安全也是个棘手的问题。这些困难对我和施工队伍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开工前,正赶上“长城应如何保护”的社会大讨论,箭扣长城的修缮一时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长城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箭扣长城又是瑰宝中的瑰宝,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修好。长城修缮看似简单,其实干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在施工中,我要求大家要尽可能保持墙体原址不再继续损坏,延长它的寿命,还要进行最小干预。施工时能用老砖的地方用老砖,能不加新砖就不加,而且要本着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和原工艺的原则。
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摸索和总结出了一套工艺“五随”法,即: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这种工艺就是在传统修复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使用手锤、錾子、铁撬、线斗、合尺、瓦刀等工具,采用排活、铺砌、背里、灌浆等工艺,用白灰浆灌浆、麻刀灰勾缝等方式,完成对石边墙、敌楼、敌台修缮的砌筑工艺。采用这种工艺,箭扣长城的修缮始终保持修旧如旧,保持古长城原有的沧桑古朴的风貌。
在高山险段施工,我还和大家逐步总结出了多种运输方案和工法。“鹰飞倒仰”段施工,我们用自己架设的简易的卷扬机拖拽石条,那些坍塌掉的数百斤重的大石条拉个六七次才能使这些石条全部归位。修缮后的“鹰飞倒仰”,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修缮的痕迹,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但踩上台阶又感觉扎扎实实、稳稳当当,不用再担心城砖脱落了。
有人称我为“长城工匠”,我感到很骄傲。修缮长城,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对于修缮流程和每个环节的细部问题要了如指掌。修缮方案和工艺都是经专家反复论证,由国家文物局审批的,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施工中,我对每个修缮部位都仔细认真地琢磨,指导工人一丝不苟地施工。对于那些古人修得格外精巧的地方,就拍照下来仔细欣赏与研究。我反复嘱咐施工人员,必须将长城上原有的碎砖复位,尽量将碎砖拼成一块砖石,“如果实在找不到了,再用咱们的新砖填上空位。”有时发现不合格就要求返工,决不迁就。
对于工程量的核算和统计也要亲自丈量和记录,每个环节都追求精益求精。因为对长城爱得深沉,快到古稀之年的我依然坚守在长城修缮第一线,仍保持着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的习惯。
2018年至2023年的箭扣二期、三期、四期修缮工程中,我与专家实地调研,多次修改、完善细化设计方案,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现场监督管理,在保证长城本体结构安全的同时,保存了箭扣长城的原有风貌,赢得了公众认可,为全国长城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这些年,我参与修缮的长城总长度达20公里。其中,箭扣长城保护管理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遗产保护示范案例。
2020年10月6日,我获得了“最美长城守护人”称号。“2023北京榜样”年榜人物评选,我有幸成为10人当选者之一。我认为这是对我的最大鼓励。有人说老程对长城已经痴迷,离不开,放不下,舍不得。我说痴迷也是一种幸福。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踏踏实实做一名长城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