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都是我们向辛勤劳动者致敬的日子。而当我们追溯历史,会发现这个节日与一段重要的历史记忆紧密相连——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倡议迅速得到全国各界的积极响应。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各界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纷纷北上,汇聚解放区,准备共同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驻北平,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各界民主人士在北平齐聚一堂,共商国是,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胜利,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就此诞生。
“五一口号”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今天,我们追忆那段光辉岁月,向那些为新中国诞生做出贡献的先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共“五一”口号发布后,迅速通过电波传到香港,中共香港分局立即刊登在其主办的《华商报》上,随后又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亲自转达了中共中央的号召,并征询他们的意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无不深感振奋和赞同,当即决定予以响应,并推举马叙伦起草电文。
读中国共产党“五一”劳动节号召第五项:“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除电达中共表示同意外,事关国家民族前途,至为重要。全国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实现民主。
——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李济深等《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通电》1948年5月5日
5月5日,旅港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李济深、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的沈钧儒、章伯钧,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马叙伦、王绍鏊,中国致公党的陈其尤,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彭泽民,中国人民救国会的李章达,中国民主促进会的蔡廷锴,中国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的谭平山,以及无党派知名人士郭沫若等,联合通电全国,热烈响应中共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中提出的倡议,认为“全国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讨办法,以期根绝反动,实现民主”。他们同时致电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响应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主张,指出此乃“适合人民时势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他们还联合通电国内外各报馆、各团体并转全国同胞,重申了上述观点和主张。这样,“五五”通电迅速传遍全国、全世界。
▲刊发“五五通电”的《华商报》。
5月7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在香港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响应中共在“五一口号”中发出的号召。
5月23日,中国民主建国会驻港代表章乃器、孙起孟受权发表声明,响应中共的倡议,支持召开新的政协会议。
接着,旅港各界知名人士冯裕芳、柳亚子、茅盾、陈其瑗、沈志远、翦伯赞、邓初民、千家驹、曾昭抡、侯外庐等125人,以及妇女界代表人物何香凝、刘王立明等232人,也先后发表声明,热烈响应中共的倡议。
在海外,中共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提出的口号,同样得到广大华侨、华人的支持。1948年5月4日,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就代表在新加坡的120个华侨团体致电毛泽东、表示热诚响应。随后,法国、美国、加拿大、古巴等国的华侨代表,也先后致电毛泽东,拥护中共提出的政治主张。
▲《人民日报》刊登的香港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台盟拥护“五一口号”的通电。
上述李济深等各民主党派在1948年5月5日发给毛泽东的电报,由于辗转传递,直到7月底才送到西柏坡。1948年8月1日,毛泽东亲自写了复电,电文如下:
5月5日电示,因交通阻隔,今始奉悉。诸先生赞同敝党5月1日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一项主张,并热心促其实现,极为钦佩。现在革命形势日益开展,一切民主力量亟宜加强团结,共同奋斗,以促早日消灭中国反动势力,制止美帝国主义的干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和统一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为此目的,实有召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们共同协商的必要。关于召集此项会议的时机、地点、何人召集、参加会议者的范围以及应讨论的问题等项,希望诸先生及全国各界民主人士共同研讨,并以卓见见示、曷胜感荷。谨此奉复,即祈谅鉴。
与此同时,周恩来又为中共中央草拟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并潘汉年的电报,要他们按照毛泽东复电的精神,认真征询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同时,要把关于新政协的讨论推广到上海和旅居南洋的民主人士中去,欢迎他们到解放区商谈,共同进行筹备工作。
从这时起,香港便掀起了一个“迎接新政协”的热潮。议论新政协、拥护新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座谈会、报告会一个接着一个,《华商报》上刊登的专论、“笔谈”也一篇接着一篇。
▲1948年8月,毛泽东为召开新政协会议电复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当时香港《华商报》刊登了相关消息。
参考文献:
《亲历者的记忆:协商建国》
《党的文献》
来源:香山革命纪念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