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3 14:29
在福建平潭县感受“蓝眼泪”的神奇,在山西应县欣赏华夏古建之美,在广西大新县领略瀑布倾泻的震撼……这个“五一”假期,县域旅游迎来大爆发,酒店预订量、门票订单数等一系列指标显著高于全国大盘。
县域旅游的火爆,看似偶然,其实自有道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升,新一代旅游消费者已不满足于“到此一游”的观光,而是更追求放松身心的休闲。在热门旅游城市和景点每逢节假日必“人从众”的当下,更小众、不用大排长龙、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好的“小县城”自然进入了游客的视野。短视频等社交平台的兴起,则对县城相对冷门的旅游资源有了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将线上的流量转化为线下的旅游行动。边境小城有支线机场、热门县城有高铁直达、四线城市也有五星级酒店……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构成了县域旅游红火的基础。一系列利好综合叠加,县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和游客的主动发掘实现了“双向奔赴”,为正在转暖的中国经济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县域旅游的火爆,也是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一种折射。毋庸讳言,之前中国人游遍世界、买遍世界的热潮中,多少带着“长见识”、国外的产品好、看看发达国家先进在何处等诉求。但如今,中国的年轻一代已经习惯“平视世界”,对国家的认同感空前高涨,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这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体现在旅游上,就是他们更倾向于认为中国的大好河山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足以是享受一生的旅行,自然愿意不断深入探索自己国家的美丽,而非远赴海外。正如有网友评论道,“北欧的风光在新疆就能找到,马尔代夫的海岛风情在海南便可体验,大熊猫繁育基地更是世界独有,在中国旅游,真好!”与此同时,中国游客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变化。许多人意识到,很多国外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实际上都是“Made in China”,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在国内购买,既方便又安全,这也促进了国内市场全域旅游的发展。比如以小商品闻名的义乌,也成了“五一”的热门目的地。
越来越多的冷门小城“被看见”值得欣喜,但也要看到,对于一座县城而言,“泼天富贵”的降临具有一定随机性和被动性,对其治理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常言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县域里的一些古建之所以无人问津,一些风景之所以美丽小众,就是因为地处偏僻,难以开发,保留了原始风貌。面对汹涌而来的人流,接待能力的不足,营商环境的瑕疵,游客的不满很有可能在互联网的“扩音器效应”下迅速转化为口碑的崩塌。但如果县城对旅游业大量投入,超前进行了景区开发,一方面商业化气息可能令潜在的游客“避之不及”;另一方面旅游地“网红化”的背后,往往有扎堆、跟风现象,流量风口一变,一些县城的前期投入很容易打水漂。如何有规划、有部署地发展旅游产业,既能吸引新游客,又能积攒“回头客”,让全县人民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成色,这考验着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基层执法者的能力和智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面对县城文旅热潮,各地还需把握机遇,在保留特色、创新玩法、提升服务、强化推广等方面持续下好功夫,让一时的“泼天富贵”成为细水长流的经济产业,提升所有人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