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 06:40
5月5日,迎来立夏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
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经已长大,故名立夏也。”时至立夏,万物繁茂。
立夏,也意味着告别春天,开启夏天,因此又称“春尽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
此时,已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万物繁茂,始于立夏。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可能进入夏季,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季,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这时候甚至才刚刚进入春季。
进入立夏节气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时的华南地区,也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时的暴雨往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地域上的广阔性和强度上的猛烈性等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
我国古代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立夏这天,许多地方有吃“立夏饭”、吃蛋、秤人和尝三新等习俗。进入立夏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
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食粥度立夏”的习俗,流传至今已百年有余。2009年,“苏家坨立夏习俗”被列为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3年初,苏家坨立夏习俗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