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博物馆诸多文物精品展出,解码古赵文化,探寻甘丹风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6 13:49 语音播报

城事

走进邯郸市博物馆一楼中央大厅,三面墙壁镶嵌着总面积为210平方米的“磁山之光”“胡服骑射”“建安风骨”三幅锻铜壁画,记录了邯郸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吸引着众多观众驻足观看。

河北省共有三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就在其中。“邯郸”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后期,此后3000多年没有改名,自赵国迁都邯郸后至今,城市所处位置也从未迁移。邯郸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近万件(套),其中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文化遗址文物、先商文物、先秦两汉赵国文物等最具特色。“邯郸”由甲骨文等古汉语中的“甘丹”演变而来。邯郸市博物馆常设展“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展出诸多文物精品。

观展·亮点

“蜀西工”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

“精致”而不奢华的汉代青铜器精品

物以稀为贵,汉代是青铜器制造的末期,青铜器存世量少。邯郸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蜀西工”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为直桶状,通高28.27厘米,直径35厘米,重9640克。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刻划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的生动画面。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以肩乘盘,张口吐舌,面相狰狞。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十分精美。

酒樽是汉代贵族专用的高级酒器。它一般置于宴饮场合中间,由主人用勺为宾客盛酒。目前这种金银涂工艺的酒樽全国罕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叫做乘舆一斛承旋,而邯郸市博物馆的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精美程度超过故宫同类型藏品。

“蜀西工”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

从制作工艺看,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采用的是细线镂刻划和鎏金错银工艺,这种工艺在东汉时期的铜器制作中已经广泛使用。东汉初期宫廷或者诸侯所用的酒樽,一般都不会给人以华丽气派的感觉,而只是一件做工精细的酒器而已,这种“精致”而不奢华的做法,反映了当时刘秀提倡节俭的一贯思想,作为皇家或者诸侯用品,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今天看来仍然可贵。

邯郸市博物馆馆长马小青告诉记者,“蜀西工”造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不仅制作精美,在樽盘底部还有清晰的纪年铭文,隶书撰写48个字:“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内者室,铜工堂,金银涂章,文工循,造工莱。护工卒史恽,长汜,守丞汎,掾习,令史愔主。”从这段铭文中,可以得知酒樽于东汉光武帝23年制造,是“蜀西工”造“乘舆”之器,属于皇室御用的物品。《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记少府属官中有“内者、宦者官令丞”。铜工是制作酒樽的工匠,金银涂是负责鎏金、银的工匠,文工是雕刻纹饰的工匠,最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造工,专家认为造工是酒樽制作完成后,检查质量是否过关的人员。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是一件酒器,更是一件充满创新精神和审美旨趣的艺术品。汉代已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的末期,工匠们不仅继承、发展了前代的青铜装饰工艺,还在模铸、鎏金、错金银、细线錾刻、镶嵌等工艺上进行创新,这件酒樽精美、稚拙,反映出当时我国的器物制作工艺、审美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透雕螭龙纹金牌饰

感受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融合

透雕螭龙纹金牌饰,1997年出土于赵王陵2号陵。金牌饰呈长方形,长7.2厘米,宽4厘米,厚0.3厘米,重约80克,含金量为40%,是中原地区少见的金铜合金铸造饰品。它的四周边框勾勒涡纹,中央有一云头状的花朵,两侧主体纹饰各透雕有一螭龙相对昂首腾空而立,形象威武,犹如云龙在天。在金牌饰背面有两个桥形穿鼻,很可能是缝缀联结在织物或革带上,当作装饰用品。金牌饰的侧面边框有一细小浅刻的先秦铭文,据推测为“三十一年”,这为研究赵王陵2号陵的墓主身份提供了实物资料。

透雕螭龙纹金牌饰

此金牌饰的形制为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流行的“鄂尔多斯式”矩形双兽纹牌饰,不同的是,它以双螭龙为主体纹饰,《广雅》云:“有角曰虬,无角曰螭”。螭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寓意美好、吉祥,而且龙还是中原华夏民族的图腾,二者结合,属于在北方地带草原文化矩形牌饰影响下的中原创作物,也是胡服骑射改革后华夏文化与草原文化不断融合的见证。

战国青铜马

我国最早的写实青铜马

说到有关马的文物,最耳熟能详的就是出土于甘肃的“马踏飞燕”。其实在邯郸,还有着比“马踏飞燕”早约400年的文物,那就是出土于赵王陵的一级文物——战国青铜马。专家介绍,这是目前我国最早、最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三匹青铜马。这三匹青铜马,既是中原骑兵崛起的见证,也是“胡服骑射”的重要印记。

青铜马高15至18厘米,长22至24厘米,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这三匹马的尾巴均打结,而且“肌腱隆突、四肢发达、背部丰满、臀部强健、马颈有力”。

战国青铜马

这3件青铜马1997年发现于赵王陵2号陵。赵国的君王为什么要在自己的陵墓当中埋葬如此精致的青铜马呢?这就要从一场重要的军事改革说起。公元前326年,赵武灵王新君继位。为了摆脱困境,他毅然决然地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他让士兵脱去了广袖长袍的汉装,改穿简洁贴体的胡服,练习骑射技能。随后,他鼓励西北边境的军民养战马,并招募善于骑马射箭者,建立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

从胡服骑射开始,更为机动灵活的骑兵便逐渐成为战场的主力,也深刻改变了古代的战争方式。这3件青铜马是中原骑兵崛起的见证,是这场改革的重要印记,同时也表达了赵王对战马的充分重视。可以说,这3件青铜马在当年代表的是赵国的“特种部队”。

观展·提示

●地点:邯郸市

从北京乘高铁2小时直达

●预约方式:邯郸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搜“邯郸市博物馆”小程序

●票价:免费

●展期:长期

观展·解码

神秘的“东方金字塔”赵王陵

赵王陵位于邯郸市西北紫山东麓的丘陵地带,处于丛台区和永年区交界地带,东南距邯郸市区约8公里。1997年10月18日,赵王陵2号陵被盗,墓中珍贵文物被贩运出境,此案震惊了全国。经过公安干警的缜密侦查,万里追踪,于次年将贩卖到国外的文物“完璧归赵”。

此次被盗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三匹青铜马、一件透雕螭龙纹金牌饰、一件青铜铺首和200余片玉铠甲片,这批珍贵的文物现已移交到邯郸市博物馆,并在“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中展出。尘封两千多年的赵王遗物在人们的翘首企盼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带着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带着“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绽放出了昔日的光华。

赵王陵共有5座陵,自西南向东北分布排列,蜿蜒7.5公里,其中3座位于丛台区三陵乡,2座位于永年区界河店乡和永合会镇。各陵结构形制基本相同,均坐西朝东。陵台以山丘为基夯筑而成,台面基本为长方形,上有封土一或二座,墓室筑于山体岩石之内。神道宽大呈斜坡状,均筑于台面东侧。陵台周边有多座陪葬墓。虽经23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整个陵台、陵墓封土、墓台、神道等保存十分完整,被中外史学界称之为“东方的金字塔”。

赵王陵依山而建,气势恢宏,雄伟壮观,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赵王陵2号陵出土的青铜马、金牌饰、青铜铺首、钻孔玉片等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赵王陵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极其丰富,墓主人在位时间基本涵盖了赵国迁都邯郸后的大部分年代,是研究先秦赵文化的重要载体,也为研究战国诸侯王陵的规制和布局、丧葬文化的演变提供了宝贵材料。

专家通过深入研究,认为赵王陵2号陵的两座墓应该是两座王墓,但墓主身份还有待确定。

在成语典故中认识一座城

在历史长河里,“邯郸”这个地名非常“长寿”。“邯郸”最早出现在殷商后期。据《竹书纪年》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公元前386年,赵国由中牟迁都邯郸,邯郸作为赵国都城历八代国君,达158年之久,是当时黄河北岸广袤地域内最大的中心城市。由邯郸历史文化所派生的成语典故就有1500余条,因此被称为“成语典故之都”。

在邯郸市丛台区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不少身着战国袍、汉服的年轻人在这里拍照打卡。相传回车巷是蔺相如回车避让廉颇的地方。廉颇能征善战,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有一天“要狠狠地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与廉颇碰面。有一天,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迎面走来,便让从者掉转车头,躲进一条小巷里。人们对此很不理解,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还怕廉将军吗?只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之所以避让廉将军,就是以国家安危为重,以个人私怨为轻。”这话传到廉颇的耳中,他非常惭愧,立即脱掉上衣,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面前,向其请罪。于是,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两个人也成了一辈子的“刎颈之交”。

汉语离不开成语,说到成语那就不能不提邯郸。邯郸学步、叶公好龙、滥竽充数、掩耳盗铃、梅开二度、完璧归赵、毛遂自荐、负荆请罪、纸上谈兵……据统计,有1500多条成语来自邯郸。这其中既有反映执政经验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又有寓意深刻、揭示人生哲理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还有给人警示、鞭挞社会不良现象的“利令智昏”……这些成语典故成为人们认识中国历史的窗口。

京津冀探展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