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中医“三防”秘籍守护你的健康防线
2024-05-07 10:07
关注

当前正值春夏之交,气温忽高忽低,早晚的温差比较大,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春夏之交容易出现木旺土虚的表现,比如食欲不振、腹胀、口粘、大便溏、身体疲劳,沉重等等。还有呢,因为春天风邪盛,再加上肝气旺,有些人会出现风燥的表现,比如过敏性鼻炎,皮疹,瘙痒等等。那么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呢?应急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陶睿告诉大家要注意“三防”。


一是防风袭呼吸道

春夏之交多风,且空气干燥,在大风天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有较强沙尘天气时,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最好不要出门;及时关闭门窗。由于天气比较干燥,人们应多饮水,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还应注意饮食调理等。

饮食:多食用梨、百合等润肺食物,避免辛辣。

运动:适量户外锻炼,增强体质。

按摩:按摩风池穴、合谷穴,增强肺气。

中成药:桑菊感冒片,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感冒。

二是防湿邪困脾胃

春夏之交多雨,空气湿度大,人们会出现诸如精神不振、头晕困倦、舌苔薄白、上腹闷胀、不思饮食、口黏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溏、尿短少而黄赤等症状,这些都是湿邪入侵的症状。

饮食:多吃芡实、莲子等健脾利湿食物,避免油腻生冷。

运动: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促进气血流通。

穴位按摩:可按摩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健脾和胃,祛湿利气。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该药适用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盛引起的食少便溏、体倦乏力等症状,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功效。

三是防暑湿致感冒

春夏之交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变化大,如过度贪凉和食用过量冷饮,使体内暑湿的疏泄受阻,诱发发热、头身困重、胸闷、脾胃不调、口干等症状。预防暑湿感冒,平时饮食要清淡,避免生冷辛辣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饮食调养: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以降低体内暑热。

避免暴晒:尽量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注意做好防晒措施。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排除体内暑邪。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或胶囊。该药适用于暑湿感冒、头痛昏重、胸膈痞闷等症状,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早睡早起,才能顺应天时。春夏之际,日出时间较早,日照时间渐长,人们在这时候也该早些起床,晒晒太阳,以提升人体内的阳气。而晚上就不宜熬夜。因为熬夜伤阴,阴虚则阳无以生,对大多数人特别是关节患者来说,夏季应该避免贪凉,不用或是适度使用空调和风扇。遵循以上“三防”策略,你将能更好地应对春夏之交的挑战,保持健康体魄。


应急总医院东院区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来源:国医中心

作者:陶睿、李怡文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