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0年到3年,一位韩国媒体人的北京情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8 12:33 语音播报


3年,30年,这两段时长见证了韩国每日放送电视台驻京支局长尹锡正与北京结下的不解之缘。30年前,尹锡正曾随父亲在京短暂生活,从前在书本中学到的万里长城、孔孟之道、三国故事,在那时变得真实而鲜活,登万里长城,访秦陵兵马,游长江三峡……中国的壮阔美景和悠久历史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年前,尹锡正作为外派记者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回到这座满载回忆的城市——北京。他希望通过走进北京,感悟历史文化,了解现代中国。

“中韩历史、文化交融,这一点在城市古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尹锡正向记者介绍,万历朝鲜战争时期(韩国史称“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明军将士与朝鲜军队并肩抗击倭寇,由于明军尊奉关羽为武圣,在当时的汉城(今首尔)修建了关帝庙,所以现在首尔地铁有一站叫“东庙站”,指的就是东关帝庙。

再如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蕴含着阴阳思想;首尔的东大门、南大门、西大门、北大门、普信阁源自五行学说。“天地日月、东南西北中,这种阴阳五行关系,中韩两国民众都能理解。”尹锡正说。

说起最喜欢的名胜古迹,尹锡正脱口而出——天坛。“天蓝色的祈年殿美轮美奂、富有特色,冰激凌文创也设计得十分精巧。”天坛充满着人文气息和厚重历史,是北京的名片之一。每当有韩国朋友来京,他一定会带他们先游天坛。

除了游览古迹外,工作之余,尹锡正时常会坐地铁、轧马路、逛公园,来场漫无目的的城市漫步,走走停停,转转看看:地铁上打盹的上班族、街道旁玩耍的小朋友、公园里玩鸟的老大爷,这些平凡的城市图景,对他来说,都是可触碰的、鲜活的北京生活。尹锡正认为,只有深入市井,才能真实感受一座城市的气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客观了解一个国家的实情。“只看美景不看人,不了解历史和文化,回国后什么都讲不出来。”

对于北京的发展变化,尹锡正也有着深入的观察。作为一名韩国人,他能感到这座城市对外籍人士的包容与友好,比较直观的例子是价格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少。他回忆道,过去北京部分景点向外国人收取远高于本地人的门票,现已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如此,外籍人士也能享受60岁以上老人的门票优惠政策。

“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可圈可点。”尹锡正说,30年前,北京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还是公交车,地铁也只有几条线路,车厢数量少、空间小,人也不多,现如今,北京地铁已基本覆盖全城,地铁站宽敞明亮,车厢内干净整洁。他讲到,地铁是运营成本最高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负担得起。即便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受人力成本等因素影响,地铁管理失序、环境脏乱、照明昏暗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地铁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此外,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窗口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形象。街道宽阔整洁,治理有序,很多建筑也由原来的灰白色换成了新涂装,有的还刷成了醒目的中国红。如果用“精致”来形容首尔的话,那么北京就是“大气”。

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尹锡正走遍了多半个省份、数十座城市。当记者问及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当然是北京。这里是我曾经和现在生活的城市,非常熟悉、亲切。”

外国人看北京

编辑:王雯淼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