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9 21:58
中共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
关于十三届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根据市委部署,2023年2月28日至4月27日,市委第三巡视组对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开展了巡视。2023年7月26日,市委第三巡视组向委党组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加强组织领导,扛起政治责任,全力推进巡视整改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整改自觉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对巡视反馈意见高度重视,从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巡视整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扛起巡视整改政治责任,对巡视反馈意见照单全收、主动认领、立即响应。第一时间召开党组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巡视整改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尹力同志在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精神。迅速召开动员部署会,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及时召开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全面认领问题,深刻检视剖析,明确整改措施。
(二)坚持以上率下,压实整改责任
委党组坚决扛起巡视整改的主体责任,带头抓好巡视整改各项工作,坚持立行立改、真改实改。成立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巡视整改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将反馈的5类13个主要问题32个具体问题,结合具体事例,分解成41个问题点,逐条梳理研究,制定了123条整改措施,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坚持党组书记负首责、负总责,牵头抓、亲自抓,带动和督促班子成员抓好分管领域整改工作,班子成员按照分工,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主动认领责任,认真督导落实,各责任部门按照整改要求,主动担责、细化责任,确保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事。
(三)坚持多措并举,确保整改质效
市领导对我委巡视整改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听取我委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着力推进问题整改。委党组书记张继红精心组织,多次召开党组会、专题会,研究会商、专题调度整改落实情况;委巡视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整改工作全过程跟踪督办,委领导班子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分头召开整改座谈会、调度会,督促整改任务落实;各责任单位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扎实推进整改任务,全委上下凝聚合力、统筹推进,确保了巡视整改质效。
二、坚持标本兼治,强力协调推进,确保整改任务落地见效
(一)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及市委工作要求
1.全面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一是组织学习2021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深入开展研讨交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二是丰富学习形式,通过党组会、党组扩大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组织学习,提高学习质量。三是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视察北京、河北灾后恢复重建时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抓好有关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的学习领会。
2.及时跟进贯彻落实指示精神
一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的致辞,印发《关于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会同市委组织部举办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专题研讨班,开展系统性学习、对策性调研和针对性研讨,提升高质量推进工作的能力水平。三是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关村示范区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开展2024年工作计划编制工作,提前谋划“十五五”规划专题预研,布局“十五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问题、机遇挑战等研究课题。
(二)切实抓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1.深入研究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目标和运行机制,做好跟踪评价,完善机构运行管理
一是按照“评估+调研”的工作思路,形成北京市部分新型研发机构阶段性评估研究报告和11家机构评估报告。二是根据北京市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形成制度清单,指导督促新型研发机构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优化运行机制。
2.大力引导机构聚焦科学研究,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目标导向
一是出台《北京市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明确实施分类管理,有组织推进探索性和体系化研究,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推进技术集成和工程化,产出更多创新应用成果。二是根据实施办法要求,指导新型研发机构优化科研组织模式,加强科研全过程管理,对科研选题、科研目标、技术路线等进行充分论证,强化阶段性里程碑目标管理,建立科研任务调整退出机制,聚焦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三)认真做好基础研究前瞻性系统性布局
1.统筹规划和系统布局全市基础研究,发挥基础研究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系统布局全市基础研究工作。二是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按照要求,已将立法申请书按程序报送市司法局,拟列入立法计划。三是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建立基础研究创新协作机制,推动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合作研究。
2.深入做好基础研究投入激励政策研究,加大推动青年人才投入基础研究力度
一是组织由百济神州等6家企业出资与市基金设立昌平联合基金,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二是积极落实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截至目前,累计向北京市税务局报送企业出资与国基金或市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支出5次,涉及企业26家,确保了企业应享尽享。三是以海淀联合基金、昌平联合基金为主体,参与市“微改革、微创新”典型案例宣传;为科技领军企业宣讲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四是持续扩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2023年组织召开申报政策宣讲会5场,共收到青年项目申请4301项,资助数量从130项提升至500项,资助强度从每项10万元提升至20万元;全年市基金资助各类项目1821项,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占比大幅增加。
3.切实加强研究成果支撑科技创新
一是围绕青年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学科布局等对自然科学基金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工作形成的改革建议,将“加大北京市基础研究项目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支持力度”等改革建议纳入基础研究重点工作,积极推动落实。二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七大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目标导向型研究。三是建立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形式清单,为科技成果评价提供重要论据;建立了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为挖掘有应用潜力的成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四)加大统筹推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力度
1.理顺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整体合力
一是形成了北京科创办“一处七办”优化提升方案,邀请相关国家部委及中央单位主管司局牵头或参与专项办工作,优化了部市区三级联动的纵向工作通道。二是完善办公室工作机制,建立了部市领导定期会商工作制度,每季度召开会商会议,进行专题研究。
2.加大顶层设计和谋划布局,全流程抓好项目任务目标管理
一是分类编制印发部级成员单位和市级单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2024年工作方案编制大纲》,高质量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项工作。二是加强与“三城一区”以外的区科技部门对接,会同项目单位对年度项目和任务清单充分研究论证。
3.制定规范督查考核制度,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一是强化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召开“一处七办”会议,及时梳理汇总季度工作完成情况及下季度重点工作,开展督查督办、协调服务,每月收集汇总形成阶段进展报告,进行书面审议,针对工作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会同相关专项办及时跟踪督办,加强协调和服务。2023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年度任务完成率创新高。二是深入一线调研指导,采用专题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督查督办,推进工作落实,先后赴门头沟区、朝阳区等开展调研座谈,协调解决难点问题。三是研究打造全面季度评价体系,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严把评估各环节质量关,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四是定期通报重点项目及任务进展情况,健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简报机制。
(五)切实增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紧迫感
1.顺畅“三城一区”主平台联动发展运行机制,凝聚统筹推进区域创新合力,提高联动发展成效
一是印发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三年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及2023年度工作清单,进一步明确各分园主导产业,引导差异化发展。印发实施《关于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市区联动围绕各分园主导产业布局建设特色产业园。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有效促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二是实地调研创新主体,推动“三城”科技成果向“一区”转化及推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工作。三是组织中关村“火花”系列活动14场,进一步畅通了“三城”与“一区”的成果供需信息渠道。会同“三城一区”主管科技部门联合策划并举办“技术市场政策解读云课堂”宣讲活动4场。四是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与昌平区科委、怀柔科学城管委会进行协调对接,开展成果转化合作。2023年度“三城”流向“一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正增长。
2.全面提升“一区多园”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质效,有效发挥各分园统筹引导作用
一是研究出台中关村示范区“1+3”政策体系,加快提升“一区多园”统筹机制创新成效。二是印发实施《关于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区编制实施“一园一方案”,有效强化了对各分园的统筹引导;印发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分园三年提升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各分园产业定位,加强系统布局、形成错位发展;印发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管理办法》,引导特色产业园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三是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新时期推动大学科技园改革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理顺运营机制,提升运营能力。会同市教委、昌平区依托沙河高教园布局建设北京未来大学科技园,加速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变。
(六)着力推动先行先试改革落地见效
1.切实做好政策研究、论证、统筹,大力推进任务落地见效
一是发挥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专项小组职能作用,按月度跟进督促“国有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改革任务落实进展,主动对接市国资委研提推动改革任务落地的工作举措。二是召开“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工作座谈会,推进试点工作,引导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政策试点。与海淀区组成联合推进组,深入清华大学等13家单位调研,推动试点落地。三是举办“先使用后付费”专题系列路演活动4场,推介专利成果45项,已有7家单位将200余项专利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给13家中小微企业。四是积极开展赋权改革试点政策解读工作,2023年度完成赋权试点项目19项。
(七)聚力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
1.持续升级创业孵化服务体系
一是研究制定《北京市关于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8条具体举措。二是加快培育建设标杆孵化器。目前共培育23家标杆孵化器,共新增孵化团队和企业348家,新增培育国高新、专精特新等企业109家,推动在孵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33家,有力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三是积极开展摸底调研,会同各区聚焦高精尖细分领域,储备一批培育类标杆孵化器。
2.顺畅创新链中的科研成果与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探索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一是积极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2023年度支持15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组织开展《北京市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政策宣贯培训5场。二是面向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布局共性技术平台6个。印发《北京市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工作指引》,引导平台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产业创新发展做好共性技术支撑。三是制定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和服务独角兽企业的若干措施》,提升研发能力。依托创新创业大赛、创投机构、专业孵化平台和咨询机构等,挖掘培育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并落实服务包机制做好企业服务。
(八)增强整合科技信息和科技力量意识
1.有效统筹各类科技信息和科技资源,增强科技信息集成和资源整合优势
一是健全信息汇总报送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委内科技情报体系网络,围绕构建委内科技情报工作体系目标,明确各单位科技情报信息员,做好科技情报定期报送和信息共享。三是通过OA系统面向全委开放共享领导驾驶舱,构建专题“菜单”,实现一键式检索,为领导研判重点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2.整合科技信息系统,有效利用科技数据
一是印发实施委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对全委信息化规划、需求、立项、实施、验收、运维等实施全流程管理。二是科技计划“3个平台1个中心”4个项目已通过前置评审,其中,数据资源中心于2023年启动建设。三是修订数据资源中心管理办法,梳理形成224项数据资源目录,为全委数据联通共享奠定基础。
3.建立上下贯通、互为支撑的工作体系,增强各区科委在全市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存在感”
一是组织召开了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各区科技部门工作沟通交流会。建立健全与各区科委协调联络机制。加强与各区工作协同,研究起草《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季度评价指标》、形成了2024年工作方案。二是举办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专题研讨班,开展干部交流培养,提升全市科技干部素质能力。三是通过政务新媒体、建立专栏刊发园区工作动态,展示园区形象。
(九)提高科技项目和科技资金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机制,增强新型研发机构自身造血能力
一是明确“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研发合作、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其发展”。二是将“预算与财务管理”作为专章,指导机构围绕收入支出等完善相关财务制度;全口径编制收支预算和决算,实行“负面清单+包干制”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目前,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在围绕承担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合作研发、成果转化方面,初步具备造血能力。
2.科学安排科技资金使用计划,提升科技资金计划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预算资金与规划的匹配管理,确保综合性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有效实施。二是加强科技资金使用计划性,围绕中心工作,强化项目谋划与储备,2023年我委预算执行全面达标。三是建立共管账户台账,督促业务处室尽快解除与相关单位共管协议,并办理销户。截至目前,我委与共管账户台账上的单位均已解除共管协议。
3.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科技计划项目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重点任务、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协同性。强化任务导向、目标导向,加强资金统筹。完善重点项目“双重票决机制”。二是组织完成科技成果转化评估工作,形成2022年度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评价报告。三是制定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成果负面清单,督促预算责任处室抓好落实,严格结题验收管理。四是对科技审计事务所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组织2023年度第三批北京市科技计划经费审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
(十)充分发挥党组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作用
1.有效发挥党组议大事、管大事的统筹协调作用
一是细化“三重一大”事项清单及决策程序表,进一步明确决策事项,做好党组会与行政办公会的有机衔接。二是加大对科技创新重要文件、“三重一大”事项的审议,集体决策质量持续提高。
2.扎实抓好机关队伍建设,发挥两委融合“1+1>2”的效果
一是制定并印发部门和机关层面内控管理办法19项,组织开展内控相关培训,进一步提高管理意识。二是梳理形成机关处室岗位职责明细表,进行定岗定责,落实“三定”、明晰职责。三是制定印发《进一步优化提升部门间运行质效的通知》《关于编制事业单位职责清单的工作方案》,提高工作实效。
3.大力整治委托外包事项
一是传达落实全市警示教育大会精神,委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刻剖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多次专题研究委托外包工作内容、预算经费等,确保委托外包合理合规、边界清晰。二是严格落实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市级部门委托外包项目预算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规定,压减预算,不再单设计划管理费专项,将辅助性服务进行分类归口使用管理。三是开展委托外包事项全面清查,对典型问题案例、审计发现的共性问题案例进行专题剖析。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预审核。
(十一)提高科技创新领域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1.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文件
一是制定实施《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实施方案》,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制定发布《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关于开展规范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二是专题分析全面从严治党形势,听取委领导班子成员抓分管领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情况汇报。组织半年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检查和年度考核,对处室和直属单位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三是召开“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先后2次组织机关处室、直属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赴通州区人民法院旁听职务犯罪案件庭审,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四是对委党组和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进行全面梳理,并结合分管领域和工作实际重新进行修订,切实做到内容全面,真正体现了个性化差异化的要求。
2.全面从严落实科技创新领域监督责任
一是积极开展纪检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常态化组织文件法规学习、经验交流和典型案例复盘讨论;编写《机关纪委法规制度实用手册》,制定《机关纪委工作职责清单》《机关纪委委员工作职责清单》《基层纪检委员(从事纪检工作干部)工作职责清单》,明确职责任务。二是委党组联合驻委纪检监察组,开展2023年度驻点监督检查;开展科技项目资金领域专项治理,严密组织“一自查四梳理”,抽取科技项目实地检查;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科技项目、资金领域,深入查纠问题。三是驻委纪检监察组加强对监督单位纪检工作的指导,开展2023年度纪检干部业务暨“一把手”党风党纪教育培训;紧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开展监督;组织“一把手”参观全面从严治党警示教育基地、旁听法庭庭审。四是扎实做好问题线索集中研判,人员交叉分组开展核查,专题听取和督导核查进展,按月上报问题线索处置情况,强化内部审理。加强对监督单位机关纪委案件核查的日常指导、督导和案件质量检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提升执纪办案能力。
三、巩固深化整改成效,做到巡视整改永远在路上
经过全委上下共同努力,巡视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委党组清醒认识到,目前整改工作距市委巡视整改的严要求、高标准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落实整改要求,以更高质量、更大成效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向市委交出优异答卷。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人:朱伟;联系电话:55577991、15311384080;通信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宏安街9号院;邮编:101117;电子邮箱:jgdw@kw.beiji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