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关于十三届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北京纪检监察网

2024-05-09 21:58

清风北京

中共北京市委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委员会

关于十三届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根据市委部署,2023228日至427日,市委第三巡视组对中共北京市委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委员会开展了巡视。727日,市委第三巡视组向中共北京市委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委员会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巡视整改政治责任

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抓好巡视整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从严从实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以整改实际行动和扎实成效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一)增强政治自觉,主动对标对表。市委巡视反馈会后,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尹力书记在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精神及市委《关于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的工作措施》,全面动员部署整改工作,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市委要求上来,不折不扣抓好巡视整改各项任务落实,推动解决一批制约科学城建设、海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体系。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带头认领问题,层层压实责任,定期调度整改进展,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围绕研究落实整改事项,工委书记召开工委会6次,分管领导召开调度会、专题会16次。

(三)敢于动真碰硬,狠抓整改落地。对照巡视组反馈的3个方面21个具体问题,逐一剖析,形成原因清单,制定整改方案,明确61项整改措施。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同志亲自带队督促指导巡视整改工作,听取进展情况汇报,提出整改要求。同时,按照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委巡视办的审核指导意见,对相关整改措施进行修改完善,并据此逐条梳理细化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倒排工期,压茬推进,抓实整改落地。

(四)注重建章立制,形成长效机制。坚持边整改、边总结、边提升,把解决问题和建章立制结合起来,将整改反思、做法、经验等固化为行动计划、政策措施、工作机制、规章制度等共计27项,切实珍视和用好巡视成果。坚持把巡视整改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三城一区’融合发展,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教育联学”会议;举办“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主题教育联学”会议。坚持把巡视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改革创新,融入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学城工作水平。

二、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巡视整改落地见效

经过集中整改,截至目前,巡视反馈的三个方面,9项主要问题,21项具体问题,已完成整改19项;尚未完成2项,正在抓紧推进中。

(一)充分发挥科创中心核心区领头羊作用

1.提升重点任务和项目质量。一是规范流程。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项目任务工作流程》,从任务内容、申报要求、时间节点等多个方面规范细化流程。二是细化指南。编制《中关村科学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点任务及项目申报指南》,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互联网3.0、医药健康、智能制造等高精尖细分领域,细化重点任务及项目征集方向、具体标准等。制定《中关村科学城专项办2024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把好项目征集关、筛选关、统筹关。三是梳理清单。统筹相关区属单位和内部处室,梳理形成年度重点任务项目清单。四是加强调度。用好专项办统筹协调机制,调研重点项目单位,定期向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秘书处报送重点任务项目进展。

2.加快提升创新成效。一是夯实创新源头。服务好智源、微芯等研发机构,支持机构发展建设、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其中,智源研究院发布“悟道3.0”系列大模型,包括“悟道·天鹰”“悟道·视界”等;微芯院开展共识算法功能研发和组件优化,推动“长安链”软硬件技术体系升级;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通过自主开发或联合全球顶尖机构和企业,针对结核病、疟疾等重点疾病领域快速稳步推进十余个研发项目。二是培育高精尖产业。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与装备、新材料、空天等9个领域的45个产业关键环节,实施“揭榜挂帅”专项;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47个;中关村科学城科学家基金支持项目267个。三是强化企业服务。完成创新型中小企业认定评价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荐工作,截止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89家,占全市31.9%,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6家,占全市39.7%。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挖掘培育优质孵化器,与奇绩创坛、创新工场、百放英库等优质孵化器签订合作协议;围绕提升创新主体专利国际布局意识和能力,在创客小镇等7家产业园区设立国际知识产权服务大厅工作站,举办“高质量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与保护”等12场培训交流活动。通过不懈努力,海淀园在2023年度中关村示范区分园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中排名第一,其中,自主创新、人才发展、产业集群、企业培育、开放创新生态等分项指标均为第一名;人均产出、企业利润率均从2022年的第6名上升至第5名。

(二)构建现代化园区运营服务体系

1.加大产业园区管控力度。一是加强建成产业空间准入审核。严格落实“村地区管”、“企地区管”联审工作机制,按照合法合规必审、规划用途必审、条款规范必审、价款合理必审、对方资质必审、违约责任必审的“六必审”原则,对村地、企地涉地经济合同实现审核全覆盖;落实城市更新产业审核机制,对工业、研发设计用地项目,通过履约监管协议规范其产业定位和准入审核,与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北分科技创新园、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B区等城市更新项目签订履约监管协议。二是加强新建产业空间准入审核。指导“一镇一园”、区属国企运营园区制定产业定位,签订监管协议,压实监管责任。三是加强产业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工作方案》,规划布局“8+1”组团。整合中知学地区的区属国企、集体产业空间资源,打造五道口、北大西门、中关村西区3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

2.提升园区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一是运用政策促提升。制定园区运营管理服务标准,研究制定中关村科学城特色产业园建设支持政策,已列入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政策奖励方式,引导园区提升运营水平,支持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金隅智造工场、中关村壹号、东升科技园5个园区获得高品质园区建设项目一期资金支持,并支持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中关村壹号、东升科技园3个园区申报二期资金支持;华峰测控、未磁科技园等13家特色产业园企业获得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支持企业在园区落地发展项目”资金支持。二是搭建平台促提升。聚焦提升园区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联动东升镇、上地街道、西三旗街道、西北旺镇等属地街镇,举办“海外引才”政策宣讲会、“海英人才”交流会、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IC产业论坛、AI前沿应用论坛、投贷奖政策宣讲、“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训、国高新申报培训。三是完善设施促提升。支持园区加强产业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园区智慧化服务管理建设,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建设共性技术服务中心,东升科技园建设智慧会议中心、园区数字化管理运营平台和园区服务平台,中关村壹号建设党工团综合服务线下体验站、机器人综合服务场景、设计孵化平台、数智化职工健康平台、人工智能场景化体验专区。四是交流推广促提升。通过组织交流学习、公众号推介、新闻报道等方式,推广东升科技园、中关村壹号等园区运营管理经验。

3.推动产业空间供需匹配。一是加强空间供给。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揭牌成立,首批建设五道口、北大西门、中关村西区、清华科技园等4个特色产业园。高效利用工业用地空间,谋划建设医疗健康产业集聚区,推进金隅智药园更新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上庄医谷、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B区;积极引入高端制造业企业,结合企业需求规划建设原五星啤酒厂等工业空间。开展三、四环沿线产业空间梳理,建立空间台账,研究改造利用方案。二是精准匹配需求。建立街镇协同服务企业工作组机制,结合走访调研、日常服务、主动问需等,了解企业空间需求。利用服贸会等平台,推介温泉科技园、西北旺科技园、四季青科技园、金隅科技园、东升科技园等优质产业空间。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完善楼宇经济平台和中关村科学城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强化空间供需对接,相关平台(系统)已调整升级上线。

(三)培育引导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

1.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是聚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制定政策。出台支持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方案、算力补贴专项、医药健康专项、“揭榜挂帅”专项、科技应用场景专项等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中,“揭榜挂帅”专项支持项目82个;科技应用场景专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入链应用项目7个、应用场景验证项目8个。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投入指标评估和监测。完成研发人员规划指标评估,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507452人,全区全部法人单位期末从业人员2408380人,每万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数2107人。动态监测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做好跟踪服务。三是加大对企业研发人员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海英人才计划,2023年度支持90名高端人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四成。储备研发人员后备力量,园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今年进站及留站博士后100余名。挖掘高成长企业人才需求,助力企业更好地引才留才稳才。

2.积极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建设转化平台。支持智源研究院发布天秤(FlagEval)大模型评测体系及开放平台,已开放语言大模型评测等工具;支持清华工研院参与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CDMO平台和科实五金平台建设,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CDMO平台2023年以来服务客户120家次,科实五金平台已完成立项备案和“多规合一”初审;支持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申报获得北京市中小企业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入驻13家创新企业。二是培育转化人才。发布《关于推动海淀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开展2场技术经理人专题培训,初步建立技术经理人人才库。三是强化资金支持。拨付2022年海淀区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奖励专项支持资金,涉及项目132项,其中包括33个共建联合实验室项目。发布2023年海淀区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奖励专项申报指南。四是加强走访对接。走访调研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医三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和先使用后付费许可工作。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部北京审协针对卡脖子技术重点企业开展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等专业服务。

3.加快驻区科研资源整合力度。一是做好资源动态梳理。梳理形成44期“海淀区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公司最新科研突破报告”,跟踪高校院所最新科研突破510余项。二是做好资源实时对接。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对接服务规则》制度,包括统筹协同机制、信息沟通机制、项目挖掘机制、合作发展机制四个机制。以“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召开主题教育联学会议,清华、北大、中科院、国家实验室、华为、中科创星等驻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参加,共同探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努力打造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海淀样本”。走访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大学科研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中国矿业大学等4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低维量子物理、互联网体系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对接环境水质学、城市与区域生态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腾退改造的艺海大厦,承接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打造国重实验室大楼。三是做好资源落地转化。推动北航、清华、中科院、北医三院等已建成概念验证中心稳步运行,新落地北交大概念验证中心,其中4家已建成概念验证中心累计立项“仿生高性能铂催化剂”等137项概念验证项目,其中52项已结项,“新型LED有机硅封装胶”等48项完成转化,落地“北京深云智合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

(四)积极做优做强创新主体

1.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一是稳固存量。制定并落实《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认定工作方案》,摸底动员企业2.8万家次,建立覆盖2.1万家企业的高新培育库。结合当前企业迁转形势,从数量(含迁出时间、迁转地址)、技术领域、经济指标、知识产权、社保缴纳等五个维度分析研判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外迁情况,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分析报告,对20余家企业开展挽留工作。二是培育增量。联合29个街镇开展国高新培育工作,累计开展宣传培训会50余场,涉及企业4100余家。组建35人的专业工作团队,整合12家专业审计机构资源,提供免费申报服务。协同金山办公推出国高新企业专项服务包,针对海淀区2023年提交国高新受理材料的中小企业给予产品优惠支持。

2.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一是完善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支持创业孵化载体、共性技术平台等,更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普惠性、开放式政策实施力度。二是加强辅导。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培育系列活动,为企业提供专精特新认定培训、财金协同专项政策宣讲、税收优惠政策宣讲、上市培育辅导、银企对接、人才招聘等多方面服务及政策宣贯,线上线下累计近2万人次参与。三是解决需求。开展财金协同专项助企行动,海淀财金协同平台累计帮助2074家中小微企业解决3299笔贷款融资需求,涉及金额118.8亿元,通过“财金协同专项助企补贴包”帮助贷款企业降低融资成本1.7亿元。加快引进优质中小企业,推动一批孵化机构持续做好优质、高潜力企业引进、投资、落地。四是优化环境。组织开展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

(五)强化科创基金日常监管

一是加强基金投资决策流程监管。编制完成《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决策机制》。二是完善科学城公司及科服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将引导基金本金23.45亿元列入科服公司“其他应收款”科目中,并将每个在管项目资金情况进行单独列示。三是加快处置存在风险的股权投资项目。编制《海淀区政策引导基金在管项目退出及清算工作计划》,将在管项目分为股权类、基金类,有效处置风险项目,把握退出时机,保障引导基金资金权益。

(六)强化下属企业资产监管

完成科学城公司2022年产权登记备案工作,同时要求定期将产权登记情况报科学城管委会备案。梳理科学城公司股权产权关系,完成房产处置款专项审计工作,形成资金处置工作方案,按照方案全额处理往来款项。

(七)加快科创型干部队伍建设

1.提升专业化能力。一是强化专业化人才配备。区委组织部从全区层面选拔专业化优秀干部到科学城担任处级领导干部。统筹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干部交流使用。依托“企航计划”招聘各高校专业人才。二是提高干部专业水平。面向全体干部开展4期专业培训课程。选派干部参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等专题培训研讨班。三是提升投资评估能力。围绕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方向,筛选、储备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优质项目,自主开展尽调,形成投资建议。科学城公司对项目涉及的底层技术、市场前景以及在生产链图谱中的定位进行评估、尽调、立项,经区政府研究同意后,对项目进行投资支持。

2.优化干部年龄结构。梳理分析科学城干部现状,做好老中青梯队建设,确保科学城人才储备。配合区委组织部做好处级干部调整工作,包括内部提拔2名,从街镇、委办局到科学城交流提拔任职8名,退二线1名,交流到外单位1名。处级领导干部平均年龄从48岁下降至45岁。配合区委组织部在全区层面统筹研究科级干部交流方案,结合科学城新一轮机构改革,拟于2024年分批次完成科级交流工作。

三、抓好后续整改,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果

中关村科学城党工委清醒认识到,对标市委要求、群众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将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抓落实,把巡视反馈问题改到位、改彻底,全力推进整改取得更加扎实的成效,持续拓展整改成果,切实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将巡视整改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深化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制度建设的意见》和区委部署要求,坚持把落实巡视整改措施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常态化、长效化有机融合,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确保二者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共同取得实效。

(二)将巡视整改与长效机制建设结合起来。工委会和专题会继续加强调度,各部门、处室切实抓好自身整改,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持续巩固整改成果。对长期整改问题,加快推进、一抓到底。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开展“回头看”,防止反弹。狠抓落实整改过程中形成的方案、机制、制度,固化成效。

(三)将巡视整改与重点任务结合起来。聚焦科学城建设重点难点领域,认真归纳总结整改做法和经验,推广成功案例。坚持转化好整改成果,通过完善台账,丰富政策,建立平台,组建专班,形成机制等,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优化空间布局和利用,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切实将整改成果转化为提升科学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体系化能力,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方式:88499599;通信地址:海淀区四季青路6号海淀招商大厦;邮编:100195;电子邮箱:hdybgs.hd@mail.bjhd.gov.cn

十三届北京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情况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