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委关于十三届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北京纪检监察网

2024-05-09 21:59

清风北京

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

关于十三届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

根据市委部署,2023228日至427日,市委第三巡视组对海淀区开展了巡视。727日,市委第三巡视组向海淀区反馈了巡视意见。按照巡视工作有关要求,现将巡视整改进展情况予以公布。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巡视整改政治责任

海淀区委始终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抓好巡视整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举措、过硬的作风,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实落地。

(一)增强政治自觉,强化责任担当

市委巡视反馈会后,第一时间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和区委书记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尹力书记在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精神及市委《关于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的工作措施》,全面动员部署整改工作。区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认领问题,对整改工作负总责、负首责。班子其他成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牵头抓好分管领域整改工作,做到分工负责、协同发力。召开区委常委会巡视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深入剖析根源,明确整改方向,进一步增强做好巡视整改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推进

成立海淀区巡视整改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组长,统筹协调整改工作,听取阶段性进展汇报,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制定巡视整改方案,细化形成四个方面、83项整改措施,逐一明确责任区领导、主责单位、完成时限,同步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责任区领导结合整改进度和时间节点,加强协调调度,加大推进力度。各主责单位实行挂图作战、动态管理,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集中整改期间,累计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书记专题会议、巡视整改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会议17次,研究推动整改工作。建立健全双周调度、每月报告和工作提示单等机制,强化督促检查、提示提醒。

(三)注重标本兼治,强化整改实效

建立整改销号制度,双周滚动更新整改工作台账,通过“建账、交账、督账、销账”全流程闭环管理,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巩固一个。坚持边整改、边总结、边提升,把解决具体问题与推动建章立制结合起来,围绕薄弱环节、制度缺项、机制漏洞,制定完善制度机制57项。坚持系统集成,把巡视整改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开展主题教育系列联学活动,举办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合伙人党建联合会创新论坛,把巡视整改融入日常工作、融入深化改革、融入全面从严治党、融入班子队伍建设,做到一体部署、统筹推进。

二、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推动整改任务落地见效

区委坚持注重实效,压茬推进巡视整改任务。截至目前,巡视反馈的四个方面、22项具体问题,已完成整改16项,基本完成整改4项,尚未完成整改2项正在积极推动。

(一)坚决落实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切实扛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政治责任

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区城融合。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系统谋划。建立健全定期分析研判、干部交流预警、科创型干部动态监测等机制,制定海淀区贯彻落实《北京市领导干部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具体措施,着力选配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二是拓宽渠道储备一批科创型干部。通过实施“企航计划”、开展定向选调、用好公务员招录渠道,储备一批专业化干部人才。三是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干部科技素养,开展中央、市级部门与区内双向挂职锻炼。四是加强专业化培训。制定《“科创赋能”培训计划》,将科技创新课程作为区委党校主体班必修内容。五是加强科学城干部调配管理,稳步推进科学城与区直机关、街镇处级干部交流。

第二,加强优势资源统筹,扩大优质产业空间供给。

1.加强科创空间资源整合。一是健全年度供地计划统筹调度机制。加强土地整理与产业项目衔接,按照供地计划推进产业项目。挖潜研发用地资源,加强项目储备。二是强化产业项目与空间精准匹配。严格落实全区高精尖产业空间管理要求和准入标准,坚持“先定项目后供土地”的原则,落实“产业承诺制”,通过签订《履约监管协议》,实现产业空间的精准供地。三是加大研发用地供应力度。成立工作专班,每周调度产业用地手续进展,已完成东升科技园L18地块、中关村翠湖科技园A1地块、永丰L地块等33公顷研发用地供应工作。四是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加大走访调研频次,定期召开产业项目沟通交流会,引入微芯院、柏惠维康等企业入驻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

2.加快推进旧有产业空间清理整治。一是强化对旧有未纳入产业空间统筹范围项目的管理。坚决落实“1+3”产业政策,对已建成产业项目,将申请更新改造等情形和15%配套设施设置、办理转让过户等环节,纳入产业统筹监管体系;对股权转让的产业项目,受让人签署《履约监管协议书》后方可办理;对司法处置的产业项目,将买受人产业准入标准作为司法处置提示信息;对城市更新产业项目,从设计阶段加强产业定位和管理,建立产业准入、退出联审机制。二是规范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坚持“村地区管”,落实“六必审”原则,实现涉地合同区级联审全覆盖。三是加强对区属国有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监管。制定并严格落实《海淀区“企地区管”工作办法(试行)》《海淀区“企地区管”联审工作方案(试行)》和《海淀区区属国有企业土地房产出租管理办法》等三项制度。四是加强对用友产业园产业空间的管理。全面摸排园区情况,督促签订《履约监管协议书》,规范园区商业配套设置。五是加快推进老旧厂房、低效产业园区、老旧低效楼宇等产业空间改造升级,完成小安国际大厦更新改造。

第三,发挥政策叠加效应,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

1.充分发挥科创引领作用。一是加速推进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运营工作。组建市场化运营主体,加大支持力度,已有31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园区或达成合作,5项人力社保政务服务事项下沉园区,为2559家企业提供招聘、测评、培训等人力资源服务,持续提升园区影响力。二是主动回应企业税收政策诉求。建立税费服务诉求收集及分析办理联席会议制度,征集科创企业个人所得税政策问题,并及时进行答复,持续助力企业发展。针对个人所得税新政、汇算清缴等咨询频次较高问题,录制辅导视频5期,累计浏览量超2万余次。开展“政策找人”精准推送,向企业多轮次推送个人所得税相关政策。三是高标准推进自贸区建设。编制《海淀区“两区”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研提制度创新措施218项。实施《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出制度创新举措50项。四是加强政策“共提共研共宣”。梳理“四区”政策清单107项,举办政策宣传推介活动18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四区”政策叠加施策。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36家,企业户数及减免税金额均居全市首位。五是强化制度创新质量提升。开展“制度创新合伙人计划”,“一企一档”建立诉求台账,5项诉求纳入市“两区”2.0方案。形成制度创新案例65项,向全国复制推广2项,向全市复制推广5项。六是高水平建设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制定信息化围网技术方案,打造“电子围网+智能通道+电子围栏”和“综保区数智监管辅助平台”的“3+1”监管新模式,获海关总署总体认可。编制中关村综保区政策指南和解读指南、招商投资指南,组织参与21场政策推介,已有拟入区项目44个,储备项目56个。

第四,畅通渠道,加速科创资源向科创要素转化。

1.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是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立驻区高校院所科技机构服务对接机制,梳理联系清单,形成资源台账,对接走访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60余家。支持小米公司发挥“链主”作用,打造全国首家国家级创新联合体—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二是推动跨主体协同创新。与市自然基金委、怀柔区、经开区签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二期合作协议(2023-2025年),年度出资3000万,基金总规模1.6亿元,支持企业“出题”,高校科研院所“答题”。三是提升国家级科研平台成果落地转化能力。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4家概念验证中心立项概念验证项目103项,其中18项已完成转化,落地成立北京深云智合科技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搭建国家级“硬科技”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正式落地,持续推动创新资源转化为高精尖产业发展优势。

(二)坚持党管人才,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第一,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1.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统筹牵动力度。一是发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严格执行《中共海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及《中共海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加强对人才重要工作的统筹牵动力度。二是加大对成员单位的督促指导。巡视以来,召开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2次,制定年度人才工作要点,研究调度重点事项。三是完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制定《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向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请示报告重大事项清单》。

第二,优化科创人才政策执行。

1.优化科创人才服务供给和环境保障。一是创新人才联系服务举措。建立各级党委(党组)班子成员直接联系服务专家名单,深化人才E+工作站建设,服务创新主体15100余次,与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共建中关村国际人才服务功能区,落实区级产业科技人才支持政策“海英计划”,开展“海英人才”评选,举办“海英人才”会客厅,加大服务保障力度。二是制定《海淀区支持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发展若干措施》,通过支持创业孵化载体、共性技术平台等,更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普惠性、开放式政策实施力度。三是完善产业周边服务配套。主动服务、配合产权单位开展业态招租,引入餐饮、便利店、健身、咖啡等符合园区企业、员工需求的商业业态。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金隅产业园、东升、西北旺、温泉产业园等园区均已依据科技园区15%配套设施政策,完成配套商业设施布局,各商业品牌已陆续入驻。其中,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商业街已开街。四是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举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培育系列活动,线上线下累计近2万人次参与。开展财金协同专项助企行动,帮助2074家中小微企业解决贷款融资需求118.8亿元,通过专项助企补贴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约1.67亿元。引进落地海淀优质和高潜力企业49家。五是建立城市生活保障功能项目开发的统筹调度机制,完成永丰L地块、翠湖A1地块、永丰K地块等78公顷土地一级开发前期整理;完成永丰、稻香湖和后屯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永丰、翠湖垃圾收集站项目,永丰F1F2地块A33基础教育用地,永丰F2地块代征道路等市政道路共计5.25公顷供应工作。

(三)聚焦科创中心主责主业主阵地,破解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一,提高政府信息化项目质效。

1.优化城市大脑系统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大脑项目决策机制。对新拟建项目,强化立项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经运维整合专项组初审后,按照分管区领导专题会、专班会或主管区长调度会、区政府专题会决策流程审批,科学决策立项。二是建立健全智慧化项目动态评估机制。细化项目建设实施保障措施,制定城市大脑项目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考评表,加强对设计方案、项目质量等管控。完善项目成效考评手段,建立信息系统评估指标和指标采集机制,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动态监测。对投入使用的城市大脑项目开通全量监督账号,强化监督检查。对已建信息化项目系统梳理、科学评估,已关停海淀区市政市容环境监控指挥系统等项目3个,共节省运维资金138.36万元。夯实原有建设项目成果,持续在城市管理、交通秩序、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拓展应用实效。如通过重点车辆管理平台,提升部门联合执法能力和力度,无准运证渣土车由26%降至10%;基于原有视频感知网络,通过AI赋能,为非现场执法提供技术路径;通过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2023年监测车辆尾气排放1787万余辆次,其中,监测黑烟76万余辆次。三是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提升应用场景落地实效。主管区领导担任专班办公室主任,定期召开专班会,组织需求调研和业务研讨15次,开展城市大脑建设项目全区培训7期,持续提升专班统筹资源能力和整体队伍能力素养。制定城市大脑控制性规划,通过部门系统提级区级系统、整合部门建设需求,推动深化运用与迭代升级,如将“四季青镇集体经济‘三资’管理平台”提级为“海淀区‘村地区管’、‘企地区管’系统”,实现全区视频数据在24家委办局和27家街镇共享共用。2023年,助力交通秩序整治94万余起,城市环境治理880起,大力提升海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持续加强政府信息化项目评估整合。一是关停低效率政务系统。梳理现存系统清单,关停实用性差、使用频次低的系统。二是强化项目整合。成立信息化项目运维评估整合专项工作组,制定整合方案,梳理摸排全区运维项目,完成硬件整合梳理等工作。三是开展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和流程,对新建信息化系统开展系统作用、财政绩效目标等全面论证,完成《海淀区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评价报告》,保证系统可用性、可延续性和运行效果。修订《北京市海淀区政务云平台管理办法》,完善信息系统云资源使用评估机制。四是深入推进市场监管“一张图”建设。完成市场监管六类“一张图”设计工作,制定与企航服务平台对接方案,提高系统使用率。组织企航服务平台二期项目申报工作。

第二,发挥好科创引导资金效能。

1.加强平台和科研项目资金监管。一是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部门专项资金主管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体责任的通知》,强化主管部门预算绩效管理的责任意识。强化绩效过程监控,通过加强绩效目标审核、严格资金拨付审核、跟踪预算执行情况等举措,堵塞资金监管漏洞。二是加大对科技产业资金的监管和评价力度。完善产业专项项目验收、评估机制,聘请第三方对项目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重点项目的事前审核,提高科技产业资金财政评价的金额和比例。三是开展绩效管理培训。组织科技产业主管部门开展培训会,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提高主管部门绩效目标设置的科学性、绩效自评的客观性以及预算绩效管理的自觉性,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第三,加强对新业态平台企业监管治理。

1.强化平台经济治理体系建设。一是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制定《落实2023网络市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开展网络市场监管等专项行动,对重点企业进行约谈,督促电子商务平台落实主体责任。二是建立自律自治的政企协同新型监管机制。组织抖音、快手、百度3家平台企业,与京东、小红书联合签署《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营造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共治格局。三是提高平台企业合规水平。围绕重点平台企业接诉即办工作,开展培训286人次。推广“视频+四见面”工作法,化解平台疑难问题。

(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第一,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1.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一是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组织召开全区党建工作会议,制定《2023年海淀区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考核实施方案》,持续压实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和“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是持续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全区各街镇、社区(村)进一步加强与驻区单位的沟通联络,常态化增补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形成共商共议基层治理格局,其中,街镇级973个,社区(村)级4096个。结合主题教育,各街镇党(工)委、社区(村)党组织普遍召开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会议,协商地区发展相关事宜。将楼宇、园区党建作为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商务楼宇(园区)党建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在集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等园区楼宇,建立“楼宇党委-楼宇党建协调委员会-楼宇党群活动中心-楼宇企业服务中心”构成的“两委两中心”楼宇党建工作体系,打造区域党建发展共同体。三是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从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树立治理服务理念、壮大基层治理队伍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工作指导,不断提高各街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广泛征集各街镇社区(村)内可协商解决事项清单,梳理议事协商的参与主体、形式、流程等内容,形成《海淀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家商量着办”实施方案》及工作指导手册,指导基层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方式,强化主动治理意识,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

第二,构建区域大党建格局引领下的科创联络服务机制。

1.有效整合驻区中央单位、高校、研究院所等优势创新资源。一是建立工作机制,促进服务对接。制定《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对接服务规则》,完善统筹协同、信息沟通、项目挖掘、合作发展机制,建立联系清单和资源台账,加大驻区中央单位、高校科研院所走访力度,持续梳理高校科研院所突破性科研成果,形成报告52期、成果600余项,并对重点成果进行跟踪服务,促进转化落地。二是组织主题教育系列联学活动和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合伙人党建联合会创新论坛,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强化与中央、市属部门和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联动,形成推动地区创新发展合力。三是发挥“链主”作用,推动产学研协同。完善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平台,发布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指南,包括8个领域重点研究专题指南35个、前沿项目指南54个,支持重点研究专题35项、前沿项目115项。

第三,压实科创领域管党治党主体责任。

1.加强科创领域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中关村科学城监督体系。召开中关村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工作推进会,建立全面从严治党会商研判、联合监督执纪等机制,推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同向发力。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工作,认真剖析个别干部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及时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制定《中关村科学城综合党委关于进一步发挥机关党支部纪检委员作用的工作机制(试行)》《中关村科学城综合党委公职人员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围绕风险点开展自查自纠。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制定《中关村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工作规则(试行)》,由纪检监察工委书记参加党工委会议,纪检监察工委副处长级干部参加管委会专题会议,填补同级监督空白。制定《中关村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日常监督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关村科学城纪检监察工委问题线索办理工作流程(试行)》,进一步严密工作规范和制度。三是加强对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政治监督。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对海淀区落实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工作重点任务监督的工作方案》,对24项配套改革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进监督。围绕重点任务、关键环节和重要工作,开展监督15次。四是做好科学城办公室处级干部配备,负责财务管理、内控体系建设、审计等工作。

第四,促进科技创新主体健全完善党的建设。

1.加强创新主体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一是开展“两个覆盖”攻坚行动。优化升级海新云“两个覆盖”系统,补充重点企业类别、所在园区等信息,建立系统动态维护机制,提高覆盖工作质效。完成对纳税千强、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7440家重点非公企业和各街镇重点商务楼宇专项排查,新摸排出566家有党员的非公企业,875名党员纳入党组织覆盖。根据企业创立和撤销情况,新成立非公党组织150家。二是加强对非公企业党组织指导。修订完成《海淀区发展党员工作手册》及32个附件模板,针对党员管理中党员组织关系转接等问题,强化抽查考核评估,督促非公企业党组织全面履职。三是开展“红领”业务培训。依托党支部书记学院、红色海淀平台等载体,举办线下、线上培训10期,持续增强非公企业党务人员业务能力。

2.加强党建引领中介型科创服务组织建设。一是健全完善科创服务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中关村科学城科创服务类组织党建协调委员会,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协调、引导、联动作用,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政策培训、惠企服务等活动40余次,促进中介型科创服务组织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召开“两新”工委会议,研究党建引领行业治理工作,指导律师等行业党委发挥作用。二是积极推进中介型科创服务组织集聚。助力奇绩创坛、创新工场、PNP中国等科创服务组织发展,全区现有标杆孵化器9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加大对人力资源、法律等组织培育引进力度,全区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580家,培育行业5A等级机构4家,开展涉税专业服务机构税费辅导600余户次,积极做好律师行业人才服务。不断完善“薪火共燃”企业生态体系,组织三期“薪火共燃”培训,吸引20位中介型科创服务组织优秀人才参加。

三、立足常态长效,持续巩固拓展巡视整改成果

海淀区委清醒地认识到,集中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标市委要求、群众期待,仍有一定差距。下一步,区委将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抓落实,把巡视反馈问题改到位、改彻底,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推动海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实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紧紧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认真谋划新一轮创新发展,展现更大作为。

(二)坚持持续发力,确保整改任务见底清零。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切实做到整改不到位不罢手、整改不彻底不收兵。对已完成整改事项,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坚决防止问题反弹回潮。对基本完成和尚未完成整改事项,紧盯不放、加快推进,严格按计划全面完成。持续抓好“当下改”和“长久立”,把阶段整改与长期整改、堵塞漏洞与源头治理相结合,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完善制度体系,对已建立的各项制度,抓好执行落实,确保实现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

(三)加强党的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把党的领导贯穿科技创新工作全过程。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大“两新”组织党员发展力度,拓宽党建覆盖面,增强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力,助推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主体融合发展。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不断增强人才凝聚力吸引力。

(四)深化成果转化,着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以落实巡视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紧迫感,进一步健全党建引领促发展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域科学城建设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深化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把巡视整改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当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交出一份让市委放心、让党员干部群众满意的“答卷”。

欢迎广大干部群众对巡视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如有意见建议,请及时向我们反映。联系方式:82510657;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长春桥路17号;邮编:100089;电子邮箱:hdqwztb@mail.bjhd.gov.cn

十三届北京市委第二轮巡视整改情况

编辑:应晓燕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