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京剧,听北京的声音
2024-05-11 12:5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北京的诸般体验中,赏京剧别有一番风味。

京剧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粹。它的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以生旦净丑为四大行当,讲究唱、念、做、打,场景布置注重写意,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京剧的精深和完美绝无仅有,它无与伦比的魅力在世界舞台艺术中独树一帜,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京剧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绚丽多姿的舞台色彩,巧夺天工的脸谱勾画,精彩绝伦的表演动作,已成为东方文化的鲜明标识。2010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心灵寄寓之所,也是世界瞩目中国、认识中国的管窥之径。

台上咿咿呀呀,台下拊掌而笑,传承无数风云故事的京剧,如同词语优美、曲调婉转的“诗经”,唱出了几世铿锵的盛世和声。承载这些故事的舞台,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记录下北京这座古都经历的兴衰沉浮,成就了一段段凝固历史的精美华章。

三庆园

北京是京剧的发源地,自然也诞生了众多知名戏园。北京曾有“四大名园”一说,指的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四个戏楼,分别是三庆园、广德楼、广和楼、庆乐园。在这四个戏园中,尽管三庆园并非最古老的,但它却称得上与京剧渊源最深的一个。

清朝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在给乾隆皇帝祝寿的那场开放式的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徽班三庆班成为佼佼者,不仅戏曲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班主高朗亭的精湛技艺更是赢得极高赞誉,一时声名鹊起,被称作“京都第一”。

在京城献艺获得盛赞的三庆班本应南归,但由于演出太火爆,大家不愿意舍弃这样一个优秀的演出市场,决定寻找一个合适的演出场地,留在京城。嘉庆元年(1796年),“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将饭庄宴乐居改造成喝茶看戏的三庆园,开始了以戏曲为主业的经营。在“三庆班”之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也陆续进京献艺,将三庆园作为他们的主要演出场所,长期轮演,这便是著名的“四大徽班”进京,也是通常被视为京剧溯源的标志性事件。

自三庆园开办以来,在京剧舞台上赫赫有名的艺人几乎都在此登台献艺,堪称一座京剧的“造星工场”。如今的三庆园依然是北京一处热门的演出场地。这个见证了京剧发展历程的老戏园,已经成为一家相声社团的固定表演场所,不仅有相声表演,也有评书和戏曲的演出。现在在三庆园看戏,似乎与当年并无不同,人们依然可以捧一盏清茶,欣赏着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戏台前依然挂着一副对联,上书“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一切似乎还是当初的那般模样,几乎让人忘了距离“三庆园”最初开门营业,已经过了悠悠两百多年。

湖广会馆

北京城中的会馆有很多,但会馆里有戏楼、至今仍在演出的却是少之又少,而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就是其中之一。

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最初湖广会馆规模较小,后来多次重修扩建,并在道光十年(1830年)增设了戏楼。自从建了戏楼,每年正月初这里举办的团拜会都会邀请戏曲名伶来此演出,其中就包括“伶界大王”谭鑫培、“老夫子”陈德霖以及田桂凤、时慧宝、王君直等京剧名家、名票。

时光荏苒,如今的湖广会馆除了有日常演出的大戏楼之外,还建立了北京市第一百座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向观众展示以京剧艺术为主的北京戏曲发展史。尽管湖广会馆的辉煌已经不再,但或许正是由于戏曲的缘故,湖广会馆在时代演变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记忆被人传颂至今,永远不会消失。

正乙祠戏楼

说起正乙祠戏楼,很多北京人都不会陌生。300多年前,这个位于前门西河沿大街的古戏楼还是一座道观,几个在京经营银号的浙江绍兴商人集资将其买下,修建了接待同乡的会馆,命名为“正乙祠”。后来,浙商们对正乙祠进行了扩建,并加盖了戏楼,这便是正乙祠戏楼——“中国戏楼的活化石”。

时光依然要回溯到1790年,为了给乾隆皇帝庆寿,北京城内热闹非凡,来自中国各地的戏班子纷纷搭起舞台,四方之乐争奇斗艳,前戏未停、后戏已开,让人目不暇接。而徽班演出的地方戏曲脱颖而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甚至有些戏班直接留在了京城长期演出,于是刚刚修复完成、硬件设施极好的正乙祠戏楼便成为最受戏班青睐的一处。

三百多年过去,这座演悲欢离合、观抑扬褒贬的戏台依然有演出上演,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精品剧目,相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不仅成为戏曲辉煌的见证人,也是京剧史册上的重要书写者。人们喜欢在这里看戏,似乎在这个舞台上演的故事,更能让人拥有穿越时空的沉浸般体验,更可与演出者们融为一体去亲身感受那些充满传奇的故事,正如舞台正前方的对联所说的那样,“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新京剧

创新一直伴随着京剧发展。从程长庚算起的老京剧的形成,到梅兰芳等大师的鼎盛阶段,再到以八个“样板戏”为代表的现代京剧,京剧的发展,一直是一个不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过程。时间进入21世纪,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京剧又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人们称之为“新京剧”。

新京剧源于京剧,又不同于京剧。这种艺术形式在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吸纳了中外多种艺术精华,它传承了传统京剧的“皮、黄”腔及其表现形式,并将京剧艺术与经典诗词进行了结合,按不同意境和主题整合的诗词集句作为唱词,用新京剧唱腔进行重新表达的全新演绎。

新京剧的创始人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储兰兰。储兰兰是京剧张派传人,继承了张君秋先生的“姣、媚、脆、水”的演唱特性,同时又形成了自己天润清新,高低随意,生情并茂,委婉动人的演唱风格。她创立的兰新剧团,汇集了京剧界、文化界、影视界、学术界诸多优秀的编剧、作曲、表演、制作等专业人才,目前已推出“新京剧+古诗词”全本剧目及整套系列作品。近年来,兰新剧团致力于拓展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渠道,应邀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专场演出及文化交流,也应邀到过美国等发达国家演出,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反响,推动中国优


作者:

城市漫步杂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