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2 15:08
岁月流转,长城依旧巍峨,而人们手中的老照片,则是时光赋予的珍贵印记。这些照片记录着过往的足迹,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不仅捕捉了长城的雄伟与沧桑,更见证了拍摄者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间的不解之缘,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让我们一同通过这些照片,感受那份沉淀在时光中的厚重与韵味,探寻那些被定格的“长城记忆”。
故事1
亲情见证
1988年7月,11岁的谢竞美与母亲在长城上合影。
2011年10月,34岁的谢竞美与母亲再次在长城上合影。
我叫谢竞美,出生于1977年,江苏镇江人。1988年,我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江南天气非常炎热,恰好父亲出差天津,于是全家一商量,去了临近的北京旅游,来回乘坐的是绿皮火车硬座。少年的我登上了长城,大舅用机械式照相机拍摄了这张珍贵的照片,那一年,我11岁,母亲40岁。
2011年,我自己成为了母亲,我的女儿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有天安门、长城、奥运会、鸟巢等内容,于是利用10月国庆长假的时间,携母亲、女儿去北京旅游,去程乘坐卧铺动车,返程乘飞机。我在长城上与母亲留下了跨越三十年的合影,照片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一年,我34岁,我母亲62岁。
2018年,我女儿初中一年级的暑假,再次带她去北京自由行。往返都乘坐了高铁,此时大家已经都用手机拍摄照片了。那一年,我41岁,女儿14岁。
巍巍长城,见证了三代人的美好回忆,每次来探访长城的交通工具、摄影设备的进步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日新月异的发展。作者:谢竞美
故事2
胶片时光
1992年夏天,笔者首次从福建独自上北京,特地在北京报了个长城游旅游团登长城。
当时条件有限,买了廉价的黑白胶卷处理品,或者特价国产彩色胶卷来拍摄照片。
如今回望,哪怕这些胶卷有一些瑕疵,但很庆幸它们还能留下影像。在八达岭南四楼,陌生游客帮我在“不到长城非好汉”石碑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作者:王闽九
故事3
岁月留痕
1993年5月,因单位业务,我与同事一行数人从广西柳州乘坐绿皮火车千里迢迢来到首都北京,拟转火车到赤峰。当时业务繁多,行程匆匆,但大家到了北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登上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北京五月,阳光普照,空气清新,柳絮飘舞。清晨,我们便从住宿地西直门出发,到指定地点乘上旅游大巴。同车的乘客们脸上都笑呵呵的,用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相互打招呼。到达长城后,我们大多选择坐缆车,盼望登上长城的心情溢于言表。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长城“玉关天堑”八达岭。走在长城上,极目眺望,只见峰峦叠嶂,据说八达岭:“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亦想到毛泽东诗词“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好不雄伟壮观。小时曾听闻的孟姜女与长城的民间传说,在这里得到了印证,眼前顿时浮现着万千百姓在这里肩挑背负,辛苦劳作,用血汗建成了这坚固的万里城墙,是何其伟大!我轻轻地抚摸着城墙上的砖块,用脚步丈量着十分光滑的地面,珍惜着停留在长城上的每一分钟,与长城定格。作者:蒋杏明
《我与长城》征稿启事
今年是《北京晚报》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倡议四十周年,为了传承和发展长城精神,留存珍贵的照片资料,本报持续开展“我与长城”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欢迎读者投稿。
■征稿主题:
1、我与长城合个影。
2、长城内外风光美。
3、旧貌新颜看变迁。
符合条件的摄影作品,将在北京晚报“京城拍客”栏目、北京日报客户端、“京呈”微信公众号陆续刊登。优秀作品还将择机推荐至北京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长城摄影比赛参与评选。
详情可扫码进入公众号“京呈”查看
■下期征稿主题:
畅游博物馆
■截稿日期:5月18日
■来稿要求:
1.来稿授权“京城拍客”使用,务必为近期原创作品,拥有完整著作权和所有权,内容真实合法;2.照片大小1M左右,相机或手机拍摄均可,表达主题清楚,附文字 说明,写明拍摄时间、地点和拍摄内容;3.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和联系方式(电话或微信)。
■投稿邮箱:bjrbsybphot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