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恶意增加工作量,如此裁员太鸡贼
北京晚报 | 记者 张丽

2024-05-13 15:59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一起用人单位恶意增加工作量引发的纠纷。法院认定用人单位的行为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向员工支付赔偿金6.3万元。案情一经披露,不少打工人感觉眼熟,有网友表示遭遇过类似挤兑。

据法院查明,2019年11月,沈女士入职某科技公司。此后,双方就裁员离职补偿协商未果,公司自2021年11月开始逐渐增加沈女士的工作量:从正常的每人每天设计40多张图,逐渐增加至每人每天完成70多张。既然无法完成,该公司就于当月底向沈女士发送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庭审中,沈女士的同事证明,在沈离职后,工作量就恢复了正常。

延长工作时间也是“欺负人”手法之一。图据本端

这么明显的针对,如此恶意的派活儿,谁都看得出来公司目的何在。不就是图个既能把人逼走,又不支付赔偿金吗?只是去做一份工,公司如此欺负人,打工人看了谁不感同身受、气愤难平?

恶意增加工作量逼员工离职的手法,不是一家企业的伎俩。“因工作量大小的评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用人单位对工作量的安排拥有较强的支配权,即便增加工作量也具有隐蔽性和合理性,劳动者往往难以对工作量的大小进行量化和举证。”一审时,法院就认为沈女士存在拒绝科技公司安排工作的情况,未就科技公司安排工作超出其正常工作量充分举证,故对于沈女士关于其拒绝的是不合理的工作量的主张难以采信,未支持沈女士的诉讼请求。二审法官庭后表示:“‘增加工作量+不服从工作安排’的组合,往往容易让劳动者陷入干又干不完、不干又违纪的两难困境。”

好在当事人决定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一审不服继续提出上诉,好在法院最后依法做出公正判决。有了这个判例,不仅当事人理直气壮拿到赔偿金,后来者遇到相似案情,也可以按图索骥,不必吃哑巴亏。除此之外,公司逼走员工的法子多种多样,比如故意孤立某员工,使其工作小环境极为恶劣,最后身心俱疲;比如年终考核考数学和逻辑,考不过就是不合格;比如安排明显不合适的岗位,让员工要么体力透支要么倍感屈辱……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就是让人待不下去自行离开。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字——钱。

这次的判决告诉劳资双方,用人单位给员工安排的工作量过大导致其不能按时完成,用人单位不能以此为由辞退员工,如果用人单位坚持以此理由辞退员工,则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资方搞那些花花肠子没有用,法律会为有理的一方撑腰;劳动者一方不要忍气吞声,法律武器该拿就得拿。当然,司法机构也要优化程序,降低诉讼成本,让劳动者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编辑:张丽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