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诊插队,初诊患者不乐意!复诊患者的烦恼怎么破?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瑶琦 柴嵘

2024-05-14 12:32 语音播报

热点
进入
城市观察
看更多
+ 订阅

复诊是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常见环节。记者最近调查发现,部分医院的复诊流程需要患者重复挂号,很是麻烦;如果复诊患者不用挂号、“见缝插针”就诊,初诊患者则不满意。如何能让复诊患者和初诊患者都满意?专家表示,可以通过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明确告知患者初诊挂号有效期等举措,共同维护就医秩序。

现象

看一次病重复挂号 多花钱费时间

不久前,患者孔女士在家附近的二级医院查出妇科炎症,服药一周后,病情没有好转。出于健康考虑,她决定去三甲医院接受治疗。4月24日9时,孔女士来到位于西城区的一家三甲医院妇科专家门诊,此时门诊已有近10名患者排队等待。

大约1个半小时后,轮到孔女士就诊。门诊医生查看了孔女士之前的检查报告单和药方,建议她当天做一项妇科超声检查。24日上午的妇科超声检查已经全部约满,医生便为她开具了24日下午的检查单。15时许,孔女士带着妇科超声报告返回妇科门诊,准备接受治疗。

然而,门诊医生却告诉孔女士,该院有规定复诊必须重新挂号。孔女士只得重新预约了该医生下午的专家门诊。“首诊挂号费100元,复诊又花100元,一天时间内找同一位专家复诊为什么不能免费就诊呢?”孔女士说,如果上午、下午的门诊是不同医生,需要再次挂号可以理解;如果上午、下午是同一位医生出诊,重复预约就显得“不合理”,对复诊患者而言,既折腾,又多花一笔挂号费。

记者随机调查了本市15家三甲医院的工作人员,15家医院对复诊患者均要求再次挂号,但在具体实行上略有差异,其中8家医院上午或下午半天内就诊复诊无需挂号,5家医院是当天复诊无需再次挂号,2家医院只要复诊就必须挂号。

金女士最近打网球时膝关节突发疼痛。4月18日14时,她来到位于海淀区的一家三甲医院骨科专家门诊就诊。在医生的安排下,金女士做了一项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是否是膝关节韧带拉伤。经过3小时的等待,18时许,金女士取到检查结果,然而骨科门诊专家已经下班。该专家门诊每周只有1次,想要复诊,只能重新预约1周后的号源。

然而,1周后的该专家门诊早已约满,金女士担心复诊间隔时间过长,只得预约了2天后的普通门诊。“核磁共振等待时间太长才导致当天没有完成诊疗,专家门诊号源又难约,为什么不能帮助我直接预约同一位专家下次的门诊号?”金女士很是不解。

问题

复诊直接“插队” 初诊患者不乐意

5月6日10时许,位于西城区的一家三甲医院的呼吸内科门诊前,六七名患者已在排队就诊。“请11号患者到诊室就诊。”听到广播叫号,李女士从候诊椅上起身,站在诊室前等候。此时,一位60岁左右的女士手提一袋X线片子,急匆匆赶来。

“我是复诊的,我先看一下哈,很快的!”这位女士挤到李女士身边,看到前一位患者走出诊室,没等李女士回应,她就直接冲进诊室。

李女士一把拉住这位“见缝插针”的女士,理论道:“您别插队啊,大夫刚刚叫了我的号,应该轮到我就诊!”但这位女士却不以为意,回应说:“我有急事,不是跟你说了我先看一下吗?年轻人怎么这么厉害呢?”

门诊医生看到这一幕,也有些为难,但还是让那位“插队”的女士先进入了诊室,李女士只能先在外面继续等待。“复诊患者这样的‘插队’行为,无疑是对其他初诊患者的不尊重。”她无奈地说。

为了避免初诊、复诊患者因排队引起纠纷,有的医生干脆“一刀切”,先给初诊患者诊疗。5月8日上午9时许,王女士来到西城区一家三级医院内科门诊就诊,想请医生诊断甲状腺相关的问题。门诊医生询问基本情况后,为王女士预约了一项11时30分进行的B超检查。中午王女士取到检查结果时,医生已经结束门诊。

13时30分,王女士回到该医生的诊室。此时,诊室前有四五名患者正在排队就诊。“复诊直接插空就好,看到没有患者了你就直接进去。”导医志愿者给王女士支了个招。

等待过程中,一直有患者前来就诊。王女士有些不耐烦,她直接走进诊室,想询问何时能复诊。医生却严肃地说:“你先出去,不要插队!排到最后去,等看完了所有患者,再给你复诊。”王女士只好在诊室外等候,15时左右进行了复诊。“医院应该明确复诊患者的就诊时间。”王女士无奈地说。

心声

复诊不挂号 医生有苦衷

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告诉记者,本市目前有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这也意味着复诊患者应当预约挂号就诊。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医院的医生如果遇到病情较轻或有特殊情况的复诊患者,即使他们没有挂号,也难免会在初诊患者就诊结束的间隙为其诊疗,这为复诊患者,特别是外地复诊患者省去多次跑医院的麻烦。

“有些复诊患者没有形成挂号的习惯,也不愿意再次花钱挂号。”他表示,不挂号直接复诊的患者,有时的确会因就诊顺序与初诊患者产生纠纷。如果所有复诊患者都不挂号,不仅很难协调初、复诊患者就诊顺序,甚至很难保证良好的就医秩序。

“不挂号就复诊,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另外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坦言,复诊不挂号客观上减少了患者的挂号费用,但换个角度说,患者享受的是医生的义务劳动,医生群体的利益同样需要得到保障,不挂号直接复诊看似方便了患者,实际上难以为继。

观点

解决复诊挂号难题有待探索

对于复诊患者多次挂号的问题,不少省份给出相似的解决之策——“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即患者在一次挂号后,三日内均可免费享受复诊。5月7日,江苏省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开始实行普通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5月13日起,浙江省部分医院也将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此前,重庆市、山东省、山西省、四川省、吉林省等多个省份的部分医院也已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

“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是否有被推广的可能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该政策不仅具有推广的必要性,也完全具有推广的可能性。

王丛虎表示,“一次挂号管三天”是一种便民政策,对于广大的患者带来切实的利好和便捷,也不会占用公立医院过多资源。理论上,只要患者选择了某家医院就诊,患者就可能从初诊者转变成复诊者。减少多次重复挂号恰恰减少了医院不断的重复挂号所带来的人力、项目耗费,也减少了患者自身在排队、重复挂号过程中带来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对于医院而言,可能会因挂号次数的减少导致挂号费收入减少,或因医生的工作量增加,对医院的管理秩序提出挑战。如果医院在绩效考核标准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也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王丛虎说,在医院营收可负担的范围内,可以尝试借鉴、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政策。

“挂一个号到底能管多长时间,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表示,从《民法典》的规定上来看,患者到医院就医,患者应当与医院建立医疗服务合同。一般界定挂号是建立医疗服务合同关系的必备条件,挂号即代表医院和患者建立了合同关系,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患者一次挂号,医生应该为患者服务至整个医疗活动结束。但现实中不可行,也不可能,不符合医疗服务的客观规律。

刘鑫表示,从便民的角度,“一次挂号管三天”对复诊患者无疑是利好政策,但是能否实施需要综合考虑地域、医院级别、学科专业等诸多因素。 例如在京的医院承接的不仅仅是北京患者,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每天门诊患者数量巨大;医疗专家不仅要出诊或手术,还要负责管理病房、科研、教学以及外出学术活动,时间有限。因此,在京的大型医院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难度极高。

“想要解决复诊挂号问题并不容易,其关键在于能否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刘鑫说,北京的医院和专家资源是有限的,现阶段很难保证每位患者当天即能复诊。未来,只有通过医保、医疗等政策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小病和常见病在当地看、基层看,复杂疑难疾病上大医院看”,才能真正解决患者复诊多次跑医院的问题。

针对未挂号的复诊患者“见缝插针”就诊的现象,刘鑫表示,普通门诊一般不会遇到急危重症的患者,如果着急复诊的患者建议直接前往急诊。而作为医院,应该明确告知患者初诊挂号的有效期,例如在门诊大厅、挂号系统中提示“一次挂号4小时有效”,让患者知晓超过时效必须重新预约挂号,引导复诊患者形成排队的良好习惯,维护初、复诊患者共同的就医秩序。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