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4 15:23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李世民的地位毋庸置疑:他是战功赫赫的秦王,是百姓爱戴的天子,是从善如流的明君,是四方朝拜的天可汗……从轻剑快马征战沙场,到君临天下休养生息,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图景,在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的“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览汇集了全国15家文博单位的140组249件展品,涵盖陶俑、金银器、琉璃器、石造像、墓志等,以“沙场战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个单元,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空,追溯李世民的成长之路,感受大唐的盛世辉煌。
展览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陕西省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众创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是北京首个以贞观为主题的大规模文物展。
观展·亮点
鎏金银壶 见证丝路繁华
贞观时代并非存在于一个断裂的时空之中。因此,展览从北周讲起。
步入展厅,一件充满国际范儿的鎏金银壶让观众不由得停下脚步:鸭嘴细颈,上腹细长,下腹圆鼓,环形单把,顶部铸有一个深目高鼻、头戴盔帽的人头像;壶身刻了3组6人男女连环画。
熟悉希腊神话的观众很容易就能猜出,这组浮雕栩栩如生地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每组图像自成一体,分别描绘了“帕里斯裁决”“劫掠海伦”“海伦归来”的场景。
该展品是宁夏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制作工艺集锤揲、焊接、雕刻、鎏金、锻錾等于一身。无论是工艺水准,还是表现内容,都奠定了其国宝级文物的地位。目前,全国仅发现一件,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鎏金银壶能够保存下来,说来还有几分运气。这件文物原为北周时期柱国大将军李贤夫妇合葬墓中的陪葬品,但是这座墓葬历史上被盗严重,幸运的是,因早年墓室坍塌,这件稀有珍品被掩埋了起来,才逃脱了被盗的命运。1983年,它被发现于墓室西北角一个不起眼的地方。
“该器物外形具有典型的波斯萨珊金银器风格,主题图案描绘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在中国出土——一件器物就把波斯文明、希腊文明和中原文明连接在了一起,可以说是丝绸之路最好的见证。”展览策展人冯雪说。
那么,这件鎏金银壶为何会越过千山万水来到西北内陆?原来,固原自古就是西北边陲军事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北朝时期,往来于此地的东西方奢侈品贸易量增加。而李贤家族是陇西的名门望族,他本人长期在丝绸之路沿线州府主政,自然也从中获得了不少稀世珍品。因此,鎏金银壶出现在他们夫妇的合葬墓中,也就不稀奇了。
石刻胡旋舞墓门 再现唐代最炫舞蹈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乐府诗《胡旋女》中,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胡旋舞的曼妙之美。
在唐代,胡旋舞不仅在宫廷盛行,在民间也是蔚然成风。然而,长久以来,考古工作者并未通过实物印证它的存在。
直到一件文物的出现。它就是展厅中的石刻胡旋舞墓门,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这类题材的石刻作品在我国唐代墓葬中为首次发现,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
与诗中描绘的不同,墓门上翩然起舞的是两个壮汉。只见舞者髭须卷发,深目高鼻,胸宽腰细,是典型的胡人形象。他们下着紧腿裙,足蹬长筒皮靴,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两人都挥旋着长巾,舞姿飘逸,动作流畅。腿部细节尤其生动,让观众不难想象出飞速旋转的舞动效果。锦上添花的是墓门四周的浅浮雕卷云纹,使舞者犹如腾跃于云气之中,形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
策展方还特意提取了胡旋舞的线条,在展品后方对舞蹈进行了数字化呈现。一动一静,互为映照,增添别样趣味。
该墓门出土于1985年。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属中亚粟特人,为“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氏。而胡旋舞正是起源于粟特族。粟特人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欧亚大陆。这件文物,也为粟特人沿丝路一线徙居宁夏提供了佐证,是民族迁徙与融合的体现。
尉迟敬德墓志 全国唯一飞白体墓志盖
作为门神的原型之一,唐代名将尉迟敬德的形象为人所熟知。此次,展览将他的墓志搬进展厅。这件文物是陕西昭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凑近看,整件文物石色晶莹,通体光润,雕刻细腻。吸引观众的还有盖面上特殊的字体:25个大字“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苍劲有力,这些字的笔画间如丝线贯穿,若断还连,丝丝露白。这种字体有个好听的名字——飞白体。
相传,这种字体由东汉时期蔡邕发明。他模仿扫地的笤帚做了一种扁形的竹笔,写出来的字笔画里面会出现几道没有墨的留白,笔画间的丝线清晰可见。
飞白体在纸上写起来相对容易,但在石头上雕刻难度要大很多:正常刻字时,不同字的深浅差不多,工匠们只需把字形笔画刻清楚就可以了;但是飞白体的笔画深浅不同,工匠们还需要把字里的每一条丝线雕刻清楚。
这种书体在史料里多有提及,但其书石作品,仅见的除了尉迟敬德墓志盖,还有武则天所书的升仙太子碑额。
各式陶俑 细腻演绎唐代“生活秀”
展厅中,最打动人的还要数形态各异的陶俑,它们或憨态可掬,或英姿飒爽,每一件都看点十足,为观众上演了一场生动的唐代“生活秀”。
其中一件彩绘武官俑格外吸睛。只见他双眉紧皱,怒目圆睁,神情冷峻。头上的鹖冠让人不容错过。“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冯雪说,鹖是一种凶猛的鸟,唐代以此来象征武将的勇猛。
一手扬起、一手捂嘴,仰天长啸——一对彩绘釉陶骑马长啸俑的姿态让人忍俊不禁。在唐代,啸是一种专业技能,指的是在手指、口型及舌尖的配合下发出不同的歌啸,用于仪式表演。
相邻的一件白陶抬蹄马生动还原舞马这一宫廷娱乐项目:只见马的肌肉健硕,姿态优雅,扬颈低头,身体重心落在左前腿和两条后腿上,似乎正随着乐曲有韵律地踩着舞步。
开展没几天,一件蓝彩女立俑迅速出圈,成为网红。女俑面容丰满,墨描眉目,朱红点唇,一身蓝色长袍格外醒目的蓝彩,在早期唐三彩中极为罕见。
还有一件头戴“防晒头巾”的女骑士俑也很有趣。包住俑头发、脖子的其实叫“羃䍦帽”,从西北地区传入,既能防风沙,也能遮面以免路人窥视。
观展·解码
五幅壁画享受“特殊待遇”
“要想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墓葬壁画是最好的媒介。”冯雪说,展览选用了五幅来自昭陵博物馆的壁画,都是珍品。比如《微笑仕女图》生动再现了唐代青年女子的装束:上身着朱砂色低领窄袖襦衫,袖边装饰团花锦纹图案,下穿深紫色与红色相间的齐胸条纹长裙,以白色丝带当胸系结,外披淡绿色宽幅帔帛。
“壁画能保存得这么好是非常难得的。”冯雪说,为了尽可能减少展出对这些珍贵藏品的影响,策展方在五幅壁画前设置了感应灯光,人来灯亮,人去灯灭。“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探索,为边展览、边保护摸索经验。”
《贞观政要十卷》
名字带“贞观”的展品只有两件
此次展出的249件展品中,有两件展品与展览主题“重名”,分别是:《贞观政要十卷》和唐贞观十六年鎏金菩萨造像。
其中,前者是《贞观政要》的最早刻本,为国家图书馆馆藏。该书记载了李世民治国理政的方针,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摘取了李世民同大臣的政论、奏疏以及重大政治措施。“它不仅是唐代的必读书目,也是周边国家学习的‘教科书’。”冯雪说。
另一件文物的露面则有些偶然:在陕西扶风县博物馆调取其他文物时,冯雪翻阅了该馆的图录,偶然间看到了这件展品,成为妙手偶得的一件展览佳品。“它不仅切合我们展览的主题,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是研究唐代佛教发展史的重要实物。”
观展·提示
■展览地点:
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四展厅
■购票方式:
国家典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获取购票信息
■票价:目前单人门票98元
■是否允许拍照:可拍照
■展期:2024年5月1日至8月25日(每周一闭馆,节假日另行通知)
■特色玩法:
贞观通关文牒:观众可购买贞观通关文牒,内含重点文物知识介绍、展览地图、4个盖章点和3个互动小游戏。
贞观盲盒套卡:主办方以本次展览重点人物、文物等元素设计了一套“贞观盲盒套卡”,集齐全套的观众可获得“陕西昭陵博物馆往返研学游”。
祈福牌:展厅设祈福区,观众可购买祈福牌手写心愿。
沉浸式互动:周末及节假日期间,工作人员会在展厅中通过角色扮演,与观众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