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到清东陵来看宝(上)——赏“康乾盛世”震撼的遗珍!
2024-05-16 17: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为了满足广大游客朋友们对清东陵馆藏文物的好奇心,清东陵景区开办了多个展览,让广大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中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小编带大家细数一下清东陵展出的精美文物吧!

“康乾盛世”时期的宫廷文物,品类繁富,质地精良,工艺水平盛极一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旨在让人们体验康乾时期的富足和宫廷风尚。

今天,请大家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在乾隆皇帝裕陵隆恩殿内展出的“震撼的遗珍”——

这是正在乾隆裕陵隆恩殿内展出的一件精美文物。它出土自康熙皇帝的温僖贵妃地宫。这件文物由黑纱布做底,上面饰有金灿灿的凤凰。大家猜猜这又是做什么用的呢?它是主人专门包头发用的。

文物上的金凤凰设计精美,做工细致,昂首挺胸、羽翼饱满,连羽毛的边缘都制作得栩栩如生,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这件文物是康熙的温僖贵妃地宫出土的领约,通体用黄金打造,工艺精湛,造型简单大方,采用了累丝工艺。

累丝就是将黄金拉成细丝编成辫状或网状,再镶以各种宝石,大家看到的项圈看似非常简单,但其工艺却是金器制作中最难的一种。

累丝作品制作之所以最难,须事先经“堆灰”的手续。所谓“堆灰”,即把炭研成细末,用白芨草泡制的粘液调和成一种特殊材质,塑成人物或走兽等所要制作的物象,在上面进行累丝,之后置于火中把里面的炭模烧毁。因为“真金不怕火炼”,这样炭烧没了,金子留下来了,就成为立体中空剔透玲珑的精美艺术品。

这是件文物全名叫黄釉兽耳罐,是乾隆年间一种祭祀用品。也就是传说中的黄釉瓷。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绝不许民间使用。这件文物珍贵之处主要在于它的生产工艺。

黄瓷烧制难度很高,工艺复杂,通常要四次进炉:一是素烧;二是釉(白)烧;三是釉(黄)烧;四是金烧。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包括:(泥料,制泥,注浆,制坯,修坯,粘黄釉,贴金花纸等等)。

黄瓷的形成极难。黄釉在800度要分解,黄瓷在1450度的高温下成瓷,其中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所以人称“十窑九不成”。

而这件文物,品相极好,釉质均匀,釉面平整光洁,堪称文物中的精品。

这件文物是“乾隆御笔的诗雕漆匾”,长147厘米, 宽135.5厘米,厚3.8厘米,用两种漆叠加而成,以黑色漆为锦地雕成回字文,上面用朱红漆以乾隆御笔题诗为内容雕刻而成。

诗文内容为:

戊辰今癸未 往事梦同论

了识生归灭 宁知媳娶孙

彤编常纪德 永巷尚含恩

慽慽诚何益 无须结习存

落款为:癸未仲春孝贤皇后陵酹酒做诗书。

这首诗是乾隆为悼念已故15年的孝贤皇后富察氏所作的。原物曾经悬挂在裕陵隆恩殿内。诗文旨在表达岁月无情,十五年的时间恍如弹指一挥,昔日的时光如梦一样,而今孙子都已经娶媳妇了,乾隆怀念起爱妻,如果她还在的话就能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了,奈何如今两人已阴阳两隔,唯有用诗文寄托真情。全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生死的无奈以及对爱妻难以割舍的情感。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精美文物在震撼的遗珍精品文物展中展出,他们无一不精,无一不美,不仅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缩影,而且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和聪明才智,令人震撼!

乾隆款锦纹高盖罐

乾隆款黄釉鎏金爵

嘉庆款黄地粉彩云龙盖豆

康熙皇帝温僖贵妃地宫出土金饰

乾隆款青花梵文勾莲高足盅

还有更多精美文物和传奇故事尽在清东陵,赶紧来打卡吧!

摄影:刘满仓、李建红、潘成祥

编辑:李 晔

总编:杨晓健


作者:

清东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