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7 20:37
说起东城的交通治理
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老城区的停车资源、电动自行车管理、街道改造……等等等等
这一个有挑战性的话题!
经过了多年的努力
您是否感受到了
老城区的悄然变化?
重点街道的步行环境
骑行的道路条件
公交交通出行
是否变得更加友好、顺畅、方便?
一起看看
今年东城区交通综合治理的“划重点”
东直门交通枢纽
周边的交通问题解决了吗?
2023年以来,根据北京市“把东直门交通枢纽打造成宜居宜业的城市高端商务综合体”的指示精神,紧扣东直门区域“五新一堡” [1]的发展定位,从工程建设、交通与环境提升、产业促进三方面入手,建立区域一体化提升项目库,并与市交通委等部门,实现市区两级通力协作,高水平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夏繁介绍:2023年,我们针对枢纽周边的交通问题,完成了其中的交通枢纽南侧文化广场项目,将东直门外大街沿线的东方银座、天恒大厦、宇飞大厦三栋大厦门前广场连成片,改造面积约为2万余平方米。
改造过程中,注重交通、商业、文化、休闲、景观等多重功能的综合提升,包括:
①地面停车位疏解:将地面机动车停车分两期分别疏解至银座地下停车场和东环广场;
②广场空间优化:分为门户广场、生态广场和文化广场三个不同主题区域;
③主题广场景观改造提升。
同时,针对交通枢纽南侧共享单车堆积,区交通委、属地的东直门街道协同美团、哈啰、青桔,形成线上专项会议调度机制,加大清运力度、清运频次,保障市政便道通行顺畅。
2024年,东城区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提升项目库中相关项目,包括枢纽红线内外一体化提升、枢纽周边T字形区域环境品质提升、老旧小区及第五立面改造等子项目。
东城区的次支路今年要建——
自然博物馆北路、刘家窑路、文化用品东路
2023年,手帕胡同建成通车,连接了崇文门外大街与西花市西街的东西向交通。
夏繁介绍:根据次支路建设计划,2024年将重点实施自然博物馆北路、刘家窑路、文化用品东路等道路建设工作,其中自然博物馆北路计划于年底实现建成通车。
自然博物馆北路西起天桥南大街,北至天坛路,道路全长约546米,规划红线宽20米,按城市支路标准建设。作为南中轴路的道路织补,道路通车后,将多提供一条去往天坛路的选择道路,对南中轴路的车辆进行一定的分流,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毛细”路网。
东城区的慢行系统
今年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东城区2017-2020年共累计完成了150公里慢行系统建设工作。
东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市政设施科杨莹介绍:到了“十四五”时期我们的慢行工作开展的思路上有了转变。
①通过区域引领,线面结合和市区共建的方式,逐步提升品质。
例如,王府井地区和崇外街道慢行系统示范区建设、环二环东城段林荫骑行环线建设、两广路慢行整治提升等,从之前以某条道路为单位实施优化转变为着眼于区域整体,多维度的推进区域品质的提升。
措施主要包括了优化慢行标识、压缩或减少机动车道、拓宽人行步道、缩小机动车转弯半径、增加林荫绿化、加强共享单车整治等。
②坚持项目带动。
近3年来,东城区实施了崇雍大街整治提升、平安大街慢行交通改造及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采取多杆合一减少市政设施占路、缩窄机动车道宽度、在渠化段交通流量较小的位置合并车道数量、规范非机动车停放等措施,拓展健步悦骑空间,优化们市民交通出行体验。同时,在整条大街采用高反光标识标线,确保行人安全。增加树池联通、景观小品,打造绿色交通出行环境。
今年东城区工作重点是进一步明确慢行路权,要在部分条件允许的机非混行路段设置独立自行车道,实现机非分离,在一些非机动车道宽度不足的区域增加非机动车道宽度,在一些无法施划非机动车道的机非混行路段设置“慢行优先”标识,强调非机动车行驶路权。
尤其是结合区域环境整治提升,推动核心区道路从“以车为本”到“健步悦骑”转变,在朝阳门南北小街、朝阜路(东城段)着眼于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保障过境交通的同时,营造良好慢行空间。
①保证全线非机动车道宽度大于等于3米,并重新规划设置非机动车停车空间。
②形成公园化步道的资源整合带,解决步道窄、步道高差、适老化不佳等问题,同时修复路面和步道的病害,完善无障碍设施。
③提升人行过街安全性。将在道路交叉口采取小半径的路缘石转角,扩大过街等候区、缩短过街距离,同时补全过街斑马线,纠正原来的错位交叉口,增加二次过街安全岛,保障过街安全。
④压减路侧停车位布局,在街区内统筹停车组织,引导道路停车外迁,降低骑行与驾驶之间的相互干扰,设彩色非机动车道,消除慢行通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