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羽扬 袁琳溪 张曼: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图体现三地携手共进决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汤羽扬 袁琳溪 张曼

2024-05-18 09:13 语音播报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在经济、社会、交通、文化等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期,京津冀三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联合完成的《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充分体现了三地在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传承方面携手共进的决心和行动。

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是中华文明固本赓续的重要文化战略。京津冀在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类型多元、规模庞大、价值关联的历史文化空间体系。在这张图中,我们不仅可以从空间上看到“京畿重地”的整体山川格局,以及如繁星一样分布密集的各时期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京津冀地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地脉文脉紧密关联的深厚渊源。

京津冀地区拥有地理空间的整体性和独立性。观察整个区域的自然地貌演进,古代黄河与海河合力冲积,形成连片的华北平原。平原西侧、北侧边缘断块山地相对隆起,形成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在“冲击”与“隆起”的双重作用下京津冀地区形成了两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整体地貌格局,孕育出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最早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河北泥河湾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河北涿鹿黄帝城遗址,之后封建时代的周封燕国琉璃河遗址、战国燕下都遗址、曹魏邺城遗址、宋磁州窑遗址,再到近代工业文明时代的制造业、纺织业、化工业、采矿业、近代铁路等工业遗产。

同时,京津冀地区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留下了多民族文化交融和汇聚的清晰印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脉相承的文化特性,如北京昌平区居庸关云台、天津蓟州区千像寺造像、河北正定县开元寺、平泉市石羊石虎墓群以及绘有精美壁画的宣化区下八里辽代墓群等。不难感受到京津冀地区始终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不同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在这里碰撞、交流,并在经历长期的筛选和沉淀后形成了具有极强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文化特征,京津冀地区历史之悠久、文化之丰富,足以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连续发展的历程。

京津冀地区长城资源是我国长城资源的杰出代表。多道长城遗存贯穿京津冀东西,绵延达2670余千米。最早的长城遗存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其中明长城建造最为精良,是我国二万余千米长城遗存中真实性、完整性保存最好最有代表性的段落。明长城东起山海关,向西经喜峰口、黄崖关、古北口、居庸关、宣化城、张家口一路向西进入山西省,这一线长城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防御体系设施十分完备,包括连续且高大的城墙、敌台、烽火台,组织严密的关隘等军事设施,还包括砖瓦窑、碑碣等相关附属设施,以及因屯军或修建长城而兴建的最能够体现长城历史文化延续的城堡,今日它们很多已转型为传统村落,在长城脚下继续演绎着长城的历史故事、讲述着长城的文化记忆。

京津冀地区皇家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厚。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始于元代,自此历经800余年不断营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大约300公里为半径的京畿文化圈,囊括周边的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张家口、承德等地,拥有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城池遗产,以北京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保定古莲花池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遗产,以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为代表的皇家陵寝遗产和以北京天坛、太庙为代表的皇家宗教遗产。

京津冀地区驿道交通遗产延绵串联,地缘相接。以北京为中心形成的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四个方向的古道持续利用,延续形成宋辽使臣往来道路、元大都与元上都之间道路、清代皇家御道,乃至近代铁路等,纵横交错的驿路交通系统,为南来北往的人群提供物资贸易与思想文化流通,促进了多地多民族之间的交融,同时对沿线城镇村落的生产生活、商贸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之后又陆续建成京张、京承、京绥、京汉、京奉铁路交汇于北京,分别联通东北、华中、津唐、西北地区,凸显了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地位。

京津冀地区大运河资源展现了鲜活的生活图景。京杭大运河全长近2000千米,是我国古代水运工程的杰出代表。北京是大运河的最上源,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线,通惠河、坝河和白河(今北运河)为主线,途经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和通州等区域,沿线密集分布有各级各类遗产资源,包括河道、水源、桥梁、水利工程设施、航运工程设施、仓储设施等;天津作为因运河漕运而兴起繁荣的城市,与武清区、独流镇、西双塘村等沿线村镇展现出与大运河共栖共生的城镇结构整体关联;河北大运河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各类运河遗存丰富多样,沿岸各类文化遗存超过300处,大运河文物遗存点50余处。运河千年来滋养着京津冀三地人民,在南北物产资源大空间调配,跨地区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她不仅是一条遗产走廊,也是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串联河、岸、城,综合物质、精神、制度三种遗产类型,依托大尺度布局文化、生态空间,以线串珠、以珠带面,呈现了自古至今人文与自然相互融通的生活图景。

多民族交往互鉴是京津冀“文化一脉”的典型体现。京津冀很早就是多民族混居的区域,多民族、多宗教在这里交流和融合,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与京津冀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条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艺术积淀,在建筑、壁画、碑刻、雕塑、音乐、典籍、民俗等领域凝聚了数不胜数的丰厚遗产,最具代表性的如北京云居寺石经、法海寺壁画、天津佛教音乐艺术、京津冀庙会民俗、天津妈祖文化等,极大地丰富了京津冀人民的精神和社会生活。

其中,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广泛,冀地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地区之一,它在传入后不断向周围传播扩散,邢台市南宫的普彤寺和普彤塔被认为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石家庄赵县的柏林寺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古佛道场,是禅宗的重要祖庭,石家庄正定县的“四塔八大寺”对整个畿辅地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里还是道教活动的重要地区,分布着大量道教遗址和遗迹,保存较好的著名道教建筑如北京的白云观、东岳庙,天津的玉皇阁,河北清河玉皇宫,唐山玉清观,鹿泉十方院等。京津冀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的历代传承和相互融合,体现了京津冀地区博大的文化包容性。

京津冀地区是近代革命活动及重大事件发生地。五四运动、七七事变、“一二•九”运动、北平和平解放、开国大典等事件均发生在这里,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爱国英雄、时代楷模,同时也留下大批革命遗址遗迹和感人故事,从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北京大学红楼,到冉庄地道战遗址、野三坡平西抗日根据地、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旧址,再到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双清别墅,这些革命遗迹、抗战遗迹见证了京津冀地区革命先烈的历史壮举、饱含红色历史记忆。

我们相信,随着京津冀三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活化利用、交流传承方面的不断深入互动与合作,还将出现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三地携手将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贡献更大的智慧。

(作者单位系北京建筑大学)

都与城研习社

编辑:陈雪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