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创少年大讲堂:破译药物的身份密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20 15:59


“大家都吃过药,那小朋友们知道药是怎样获得的吗?从古至今,药物学经过了哪些重要发展呢?”5月19日,北京日报阳光展厅的领创少年大讲堂,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汪小涧研究员作为本期科技领航员,为领创少年带来了一堂深入浅出的医药科普讲座,不仅介绍了药物学的研究发展史、重要药物的研发故事,让孩子们有了药物学的基础概念,还介绍了利用AI技术破译药物“身份密码”的前沿科技。

“人类与疾病不断斗争促进了人类的历史,而我们手中的最大利器就是药物。”“我们古代的炼丹术和古埃及的炼金术,都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追求。”“随着基础学科的发展,人类一直在寻找和完善这一‘武器’,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汪教授在活动伊始点出了药物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开发更有效的药物,让人们远离疾病,正是药物研究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药物研发过程是一场九死一生的“冒险”。汪小涧向孩子们讲述了几个著名的医药研发案例。比如常用的镇痛类药剂吗啡,在最初使用的时候,因为药物认知有限,使用者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经过药物研究员多年的努力,通过药物提取研究,将吗啡变成了现在的可待因、哌替啶,是医院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另一个例子是沙利度胺,这种药物最初在欧洲广泛使用,被认作是缓解妊娠反应的“神药”,但在美国FDA的鉴定下,发现这种药会使新生儿畸形,又一度成为了令人唾弃的“魔鬼”药物。后来科学家对沙利度胺进行多年研究改造,最终研发出了泊马度胺和来那度胺,是现在治疗骨髓瘤的有效药物。通过这些生动的案例,汪教授让孩子们对科学的辩证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时不是药物本身不安全,而是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够。

“阿司匹林是如何发现的呢?”面对汪教授的提问,领创少年白翊成自信地回答道:“我知道!它是从柳树皮中发现的。古代人没有止痛药的时候,会用柳树皮来缓解疼痛,后来一些外国和中国的科学家就研究出了阿司匹林。”汪小涧听后,对孩子的科学素养表示肯定。在接下来的分享环节,也有更多孩子参与互动。

“我们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甚至十亿美金的投入,才能真正发现一个创新的药物。”一款药物的发现,往往需要巨大的精力和资金。汪小涧讲述,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编码,像身份证号一样,但药物编码转化分子结构式,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操作,也需要3到5天。新药研发面临着诸多挑战,科学家们是如何打破传统的“魔咒”,找到了药物研究的“新钥匙”呢?作为业内人士,汪小涧向孩子们介绍了人工智能对于药物研发的辅助作用。其中汪教授带头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解谱系统在业内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只要借助人工智能解谱系统,仅仅5秒钟就可以生成多个分子结构式,效率明显提高,研发新药的成功概率也会有所增加。

活动最后,汪小涧用医学院蒋建东院士的一句名言结尾:“过去就是未来”,道出新药研发背后的不易,向默默努力的药物研究工作者致敬,并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希望对医药感兴趣的领创少年未来能给药物研发带来新方向。

“领创少年大讲堂”是京报集团专门为6-15岁青少年打造的科技讲堂,目前已举办十余期线下活动。未能参加的家长和孩子,可关注视频号“北京深读空间”,查看讲堂精彩片段。接下来,大讲堂将持续推出更多优质活动,助力孩子们的科学梦。

@家长们,如果您的孩子也是小小“科学迷”,可持续关注领创少年大讲堂,后续更多的主题活动将在“北京深读”公众号陆续发布。

领创少年

编辑:孟紫薇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