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梦回大学抢课”,青年夜校如何火下去?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关末

2024-05-20 16:41

锐评

“梦回大学抢课”“社群规模破万”……眼下,上夜校成了年轻人的新风尚。火爆需求之下,个人创业者、各类机构纷纷投身该领域。

上夜校,听着颇具年代感,何以在今天重新火起来?首先是超高性价比带来的吸引力。相较于很多培训机构,夜校不仅集纳式开设了琴棋书画、调酒品茗、刺绣绒花等多元课程,“40门课任选,500元上12节”等收费标准也更加友好。同时,夜校为年轻人的夜生活提供了另一种打开方式。与其躺在床上刷手机,不如花一小时“去去班味儿”,从轻松社交、美育对话中获得精神满足。白天工作打拼,晚上学艺解压,这种“有知有味”正是当代青年多样化成长需求的体现。

夜校多点开花是好事,但随着商业力量的涌入,很多问题也在逐渐浮现。比如,某些机构打着夜校名头,以低价课程引流,学员上课后才发现中了营销套路;也有“临时组局”的课程纯属跟风,组织者和培训老师根本没有相应资质,几节课下来“学了个寂寞”……对于那些务实的从业者来说,长期经营夜校也并非易事。无论是前期争取场地师资,还是后续搭建社区平台,都需要相当成本和人力,走上正轨前往往还得“赔本赚吆喝”。这种投入与回报的不确定,无形中也劝退了不少优质资源入场。

夜校是值得投入的新兴产业,更是提供文化服务的公益事业,既不能一哄而上“复制粘贴”,也不能贪大求全搞“一锅烩”。深入了解学员的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价格设置等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才能实现细水长流。当然,夜校发展也离不开有力的引导。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盘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既主动入局形成标杆示范,也为社会主体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许多夜校课程由热心退休教师、行业协会、艺术院团等自发组织,不妨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更多有能力者参与进来。完善行业规则,探索盈利模式,保证公益属性,方能让夜校从“一时热”走向“长久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怀着“知识就是力量”的渴望走进夜校,勇敢踏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今,新一代青年带着充盈内心、提升自我的时尚理念,再次点亮了学习的夜空。社会各界都来出力,呵护好这份热情,一定能让优质文化延伸触角,满足更多精神需求。


编辑:郑宇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