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11:48
只需拍张图上传,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可以识别出来,准确率达到85%以上。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北京市生态保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万象”,目前可识别植物5800种、动物330种、鸟类1216种、昆虫82种,准确率达85%以上,有效解决了生物监测数据“不全面、不准确、不及时”等难题,显著提升了首都野生动植物和病虫害智慧感知监测能力。
目前,这个集合了多种识别功能的模型库仍在不断扩大识别范围,预计今年年底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届时,每个人身边都仿佛有了一名“自然科普专家”,随时可帮忙答疑解惑。
历时三年建成识别库
市园林绿化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彭强表示,目前可用的都是单独的识别系统,比如识别花的,就只能拍花的图片上传,识别树木的就只能发树的图片,缺乏一个集合各种功能的平台,就是既能识别动物,也能识别植物,同时不光提供图片,也可以提供视频、声音等素材。“就像咱们使用手机,不光可以打电话,还可以拍照、听广播、看视频等,是一个多功能的集合体,我们开发的‘万象’也是希望它实现这样功能集合的效果。”彭强说。
记者了解到,市园林绿化大数据中心历时三年开发了“万象”生态综合感知模型库,通过对800多万张动植物图片的机器学习,建设了可快速准确识别植物、兽类、鸟类、昆虫四大类物种的综合算法模型库,破解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没有综合大型算法模型库,识别模型种类少、精度低的难题。目前,模型库仍在不断地扩大物种识别范围,扩充资源库数据。
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
集合了多功能的模型库性能优越。首先是识别的种类多,目前识别种类基本包括了全国及北京的所有保护动植物和82种昆虫,还可识别树木流胶病、锈病等100多种常见林木病虫害。
同时,识别的速度快,单一图像的目标检出效率低于0.1秒。另外,识别的准确率高,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86.3%。模型库的可扩展性强,可用性也强,可以支持移动端、电脑智能终端和云服务器部署,满足各种业务的场景需要。
不仅如此,模型库的应用场景还非常广泛。模型库可以对全行业视频图像、巡护人员上传照片等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科研等提供技术支撑,有力提升首都园林绿化生态感知监测能力。
计划研究加入音频和视频
除了专业人士外,模型库未来也将同样向社会公众开放上传数据入口,免费为大家提供智能识别服务,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参与,营造“人人都是生态大数据的采集者、报送员”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氛围。“‘万象’,就是要让大家了解万物的多样性,为大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提供服务,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好的让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彭强说。
预计今年年底,模型库就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使用。记者了解到,目前模型库的扩充集中在图片上,也就是大家通过上传图片来识别物种。下一步,计划研究加入声音和视频片段,实现上传一段音频或者视频,也能帮助识别物种。“比如说通过一段鸟叫声的音频,就能识别出具体是哪种鸟类;或者一种在夜间出行的动物,并没有被相机捕捉到,但是通过它发出的声音,用声音去鉴别。”彭强表示,这都是今后进一步扩展的方向,让大家无论是通过一张图片、一段声音、或是一段视频,哪怕就是一张叶片图,都能被顺利识别出来具体的物种,让模型库真正成为大家身边行走的“自然科普专家”。
链接:已采集植物图像133万余张 鸟类图像近4000张
据统计,模型库从正式投入使用至今一年来,截至今年4月已有一定的监测成果。在植物监测方面,共采集植物图像133万余张,识别发现1455种《北京植物志》中的常见植物,其中包括紫斑牡丹、银杏、水杉等3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二乔牡丹、宝华玉兰、大叶榉树等22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以及流苏树、齿叶白鹃梅、迎红杜鹃等152种北京市保护植物。
在鸟类监测方面,共采集鸟类图像近4000张,识别发现鸟类259种,其中包括白鹤、乌雕、东方白鹳等18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雀鹰、震旦鸦雀、鹊鹞等5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普通雨燕、黄腹山雀、大斑啄木鸟等17种北京一级保护鸟类,以及太平鸟、银喉长尾山雀等102种北京二级保护鸟类。在虫害监测方面,共采集虫害图像近800张,识别发现包括二点委夜蛾、黑绒绢金龟、毛黄腮金龟在内的76种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