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2 16:10
前几天是小满节气,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要祭祀“蚕神”,祈求有个好收成。自周代起,我国就已确立“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仪式。北京城里,也有祭祀“蚕神”的痕迹,特别是北海公园里,乾隆年间兴建的先蚕坛至今仍保留完好。
其实,在明代,北京城建有先蚕坛。只不过,其位置发生过几次变动,皇后亲蚕礼也是时断时续,故而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只能在故纸堆里寻找当年的故事。
1901年法国人乘坐热气球拍摄的蚕池口周边,图中教堂即为蚕池口教堂。明代因为此地建有先蚕坛,而留下“蚕池口”地名。
一波三折建先蚕坛
明代的先蚕坛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时,曾经有过规划,不过最终并没有建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仿照南京制度,将所有重要的神灵祭祀,都集中在了北京城南郊一带,包括先农、山川、太岁、天地、日月等,并没有单独的先蚕坛。
嘉靖皇帝刚刚即位时,大臣夏言便提出修建先蚕坛。当时,夏言奉皇帝的旨意清查庄田,在向皇帝启奏如何处理这些没收土地的时,夏言给了四条建议,其中的第一条,他强调庄田本来就是皇家和老百姓争夺田产,继续延续下去会让皇家颜面尽失,因此他建议将大兴县境内的庄田改为各宫的亲蚕厂、公桑园,并建议由礼部牵头,恢复并制定皇后亲蚕的礼仪。针对夏言的奏折,户部的回复是:亲蚕厂和公桑园以往并没有旧制可参考,因此不建议修造,而皇后亲蚕礼仪的举办场所,由于皇城之内空地比较多,因此建议司礼监来配合寻找,桑树种植以供养蚕的诸事宜,则由礼部牵头解决。最终三个衙门商议后决定,将先蚕坛修建于皇城西苑。不过这时候嘉靖皇帝很平淡地回复道:这事儿可以先搁置一下。毕竟他此时已经快被“大礼议”(即为了能将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尊为皇帝,对已有的祭祀典章进行较大规模地更改)搞得焦头烂额。
嘉靖九年(1530),“大礼议”已经基本告一段落,嘉靖帝也能够腾出时间来忙于进一步抬升自己父亲的地位——入祀太庙,于是南北郊分祀天地这件事再一次被提出来。这一年,先蚕坛的兴建正式提上日程。
这一年的元宵节,已经升任吏科都给事中的夏言再次向皇帝上书,提议在北郊兴建先蚕坛。这次嘉靖皇帝终于有精力来过问此事了。他把夏言的奏折转手交给了大学士张孚敬。已经在分祀这个话题上碰过钉子的张孚敬立刻复议。于是嘉靖皇帝给礼部下旨,要求考察古代的礼制,恢复先蚕坛祭祀仪式。张孚敬也立刻对皇帝这道敕书做出了反映,向皇帝请求在安定门外兴建先蚕坛,其制度仿先农坛。嘉靖皇帝听了张孚敬的汇报非常满意,要求尽快依照所议执行。
偏巧这时蹦出来一个詹事府的詹事:霍韬,他对亲蚕制度提出了异议。他的理由也很简单,皇帝去天坛祭天,虽然只有五里之遥,但还需要提前一天到斋宫去斋戒。皇后去北郊安定门外,距离比天坛远多了,皇后要是提前一天出宫,在宫外如何过夜是个大问题。
其次,把蚕室建在郊外,宫嫔命妇们就不能够亲自到现场观摩,这件事情就成了有文无实,形同虚设。因此他建议亲蚕之礼就在紫禁城附近举行。
霍韬的言论遭到了嘉靖皇帝的强烈指责,他认为霍韬素谙礼制,不应该说出这样的话来。不久,户部在考察安定门外建设用地情况后也提出了水源供应的困难,建议还是将蚕坛建在西苑为宜,因为有太液池水可以作为浴蚕的供水保障。而且根据唐宋两代的制度,唐代是在御苑之中,宋代则直接在皇宫里,因此户部建议将先蚕坛就近设置在皇城内。但任性的嘉靖皇帝执意要按照南北分祀之礼,将蚕坛设置在安定门外,无奈之下,官员们只能是遵从旨意。
安定门外首次举办亲蚕礼
正月十七日,嘉靖皇帝下旨强调,在北郊兴建先蚕坛这件事情,大家不要受霍韬言论的影响。大臣们知道皇上的拗劲儿又上来了。于是只能是走中间路线,在安定门外兴建蚕坛的基础上,提出几条不痛不痒的建议,最后他们还一起确定了皇后出宫路线,不再走午门、大明门这样绕一个大弯,而是从玄武门(即今故宫神武门)直接出北安门(即地安门)往安定门,沿途加大警戒力度,以保证皇后的绝对安全。
到了二月初二,工部呈上了先蚕坛的规划图。嘉靖皇帝对着图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新筑的坛台长宽各二丈六尺,高二尺六寸,四面都设置有“升”,即登上坛台的台阶。所有这些尺寸的数字,都是用的“阴数”,以象征这是皇后行“亲蚕礼”专用的祭坛。坛台的东、西、北三面,遍植桑树和柘树。柘树是桑树的近亲,是一种落叶灌木,叶子也可以用来喂蚕。工部原有方案中的“燕息殿”,即皇后行亲蚕礼时休息的场所,被皇帝取消。主管礼仪事务的“掌礼房”,则成为蚕宫令的办事机构。此外还新筑一座采桑台,高一尺四寸,长宽各一丈四寸,略小于先蚕坛台。主要附属建筑有銮驾库,用以贮藏皇后来此行亲蚕礼时的各种仪轨设施。
一切准备就绪,可偏偏此时钦天监非常不识趣地提了个建议:看过黄历之后,今年不宜有大的土木建设。礼部也附议说查阅了史籍,周代王后亲蚕,都要挑一个好日子,选日子这事儿今年怕是错过了,不如明年再行选定。并且建议皇帝说,今年的亲蚕礼,干脆就在宫内举行吧。
嘉靖皇帝并没有妥协,而且还用了一个大招予以还击:亲蚕礼这事儿,朕已经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和老祖宗们都提前说过了,他们都同意,因此我也不敢中止这件事!
无奈之下,礼部只能提出了一个十分不高明的折中方案:新的先蚕坛建筑,今年能否先暂时用苇席和竹木搭建?这惹得嘉靖皇帝十分不快,他立刻回绝道:难道你们所说的用苇席搭建的简易房就不耗费政府资金吗?依朕看,你们估计一下预算,把紧要的建筑,先兴建起来,后续的再议。最终礼部和工部商议的结果是先蚕坛、采桑台、具服殿和必不可少的蚕室先行营建,其余的工程后延。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同意。
后续工作进展明显顺利了很多。二月初九,礼部向皇帝报告了皇后亲蚕仪式的详细步骤;二月十九日,皇帝下诏在兴建中的先蚕坛旁设置桑园;次日,皇帝又与礼部官员讨论了亲蚕礼仪所用配乐以及乐舞生所穿服饰;三月三日,工部向皇帝请示是否开始制作执事女官和举麾女官官服,嘉靖皇帝建议女官只用常用冠服即可,是否制作明年再议。三月二十七日,嘉靖帝的张皇后在新建成的北郊先蚕坛完成了有明一代第一次亲蚕礼。
西苑再建先蚕坛
在安定门外先蚕坛举行的亲蚕仪式在明代是第一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嘉靖十年(1531)二月三日,礼部尚书李时便建议嘉靖皇帝暂停当年的亲蚕仪式,理由是当时北京城内外各项工程太多,工部已经无暇顾及先蚕坛后续工程的修建。而且,去年皇后已经在“建设工地”将就了一次,今年还是先暂停吧。
但嘉靖帝却认为这是大臣们在为了维护皇后的形象而找借口。因为去年在主持亲蚕礼的时候赶上了“风霾”,北京城春日里的风霾,足以让这些平日里过惯了舒服日子的皇亲国戚们望而却步。估计皇后在当天回到宫里的时候是灰头土脸的形象,因此皇帝才会怀疑大臣们是出于维护皇室尊严的角度,提出暂停亲蚕礼仪的请求。不过,最终嘉靖帝给出的建议是亲蚕仪式已经向列祖列宗们汇报过了,因此必须严格执行下去。
然而礼部并没有停止对皇帝的规劝,接下来的一个月,相关的官员数次向皇帝建议,皇后出城行亲蚕礼多有不便,嘉靖皇帝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这一年的三月初四,皇帝一大早便通知大学士张孚敬,要求他和礼部尚书李时商议把先蚕坛迁移到西苑的事宜。当天下午,皇帝亲自前往西苑,并要求两名大臣一起陪同,君臣一同泛舟,穿过太液池,来到了西岸的仁寿宫。
他早已经对仁寿宫开始了盘算和规划,即把自己尊崇的祖先的旧宫,营建成一座专属于自己的新宫殿,而先蚕坛的迁建也在这次皇帝的盘算之中。
两位官场的老油条早就摸透了皇帝的心思,在仁寿宫内君臣之间这段交流就如提前演习过一般。皇帝先提到,自己非常重视农桑,想在新的仁寿宫前营建土谷坛,以奉祀帝社帝稷(有别于国家级别的太社太稷),宫后则营建蚕坛,就这件事情征求两位大臣的意见。识相的张孚敬立刻回复说:“臣早就收到圣谕,不知道您今天亲自过来。我刚刚从南郊天坛的工地回来,您既然吩咐了,我马上就去办。”嘉靖帝听了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便移驾昭和殿,等待张孚敬和李时考察之后前来复命。其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张孚敬把两处神坛的选址夸上了天,还顺着皇帝的思路,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例如“宫后垣宇仍旧,增饰足称蚕室,宫前钦定土谷坛方位极正当”等。
从这两条建议我们也能够大致推断出这两座神坛的位置,即一南一北,位于旧仁寿宫区域的两侧。
嘉靖帝对于先蚕坛给出了一些增补意见,即增加具服殿一座,以供皇后亲蚕时更衣休息。商议之后两位大臣受皇帝邀请留下来吃便饭,皇帝还专门派内官给两位大人加了几道菜,张孚敬和李时赶忙进殿谢恩。嘉靖帝命李时来到御榻前对他说:“北郊蚕坛的事儿你不用再奏请了,过几天跟工部打个招呼,直接拆除就可以了。”于是北郊这座仅存在了一年,甚至都没有完全建好的先蚕坛,从此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随着北郊蚕坛的拆除,仁寿宫蚕坛的兴建也被提上了日程。按照嘉靖帝的设计意图,皇帝的帝社和帝稷在仁寿宫的南侧,蚕坛则在仁寿宫的北侧,寓意皇帝于南郊亲耕,皇后于北郊亲蚕。只不过“郊外”在这里被“宫外”所取代了,也省去了车马劳顿,这对于嘉靖皇帝来说可谓合算。拆除原有蚕坛和利用原仁寿宫的部分墙垣,这两个方案都加快了新蚕坛的建设速度。一个月后,皇后的亲蚕礼便在西苑举行了。
这座蚕坛如今已经没有任何踪迹可寻,因为它存在的时间也非常短。嘉靖十五年(1536),皇帝以身体不适为由,暂停了亲耕礼,指派由宣城伯代行礼。皇帝的亲耕暂停,皇后的亲蚕也就没有进行下去的道理了。自此之后,每年的亲蚕礼基本上都是遣女官代行礼。嘉靖四十年(1561),万寿宫(即原仁寿宫)大火,帝社帝稷以及先蚕坛也受到这场火灾的波及,于是嘉靖帝干脆将亲耕和亲蚕这两个仪式一并废除了。自此之后在西苑只遗留下“蚕池口”这样一个地名了。
清代康熙年间的皇城图中,这一带基本上是一片空地,原仁寿宫的残墙和北面的两座宫门还有残存,其内基本上是用作草场。后来在这片空地的北部兴建起了一座天主教堂,它就是著名的蚕池口教堂。当时,在宫内供职的西洋传教士给康熙帝进献金鸡纳霜,治好了他的疟疾。作为奖赏,皇帝允许他们在此处营建教堂。
清代,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的建设,京城里再次建成先蚕坛,这座建筑也保留至今,就是北海公园的先蚕坛,它为研究旧时皇后亲蚕礼以及先蚕坛的建筑制度留下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