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重构传统信贷模式
北京商报

2024-05-23 20:21 语音播报

热点关注

2024年注定是向“新”的一年。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一个核心概念--“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小到便利店中采用的“刷脸”支付技术,大到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资本融合中,都有它的身影。

摆脱传统路径,新质生产力推动着经济架构重塑,在这一宏观导向下,银行业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内部变革,从“只看传统抵押”走向“看未来”,将服务新兴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新质生产力业态视为转型升级突破口,拥抱“未来金融”的广阔蓝海。

Snipaste_2024-05-14_21-05-20.jpg

竞逐新质生产力

在创新与科技的经济新框架下,银行业正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内部革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抵押模式,而是以前瞻视角聚焦那些蕴含巨大增长潜能的新兴领域,赋能新质生产力便成为一项发展新思路。

新质生产力通常涉及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产业,如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亦与“专精特新”企业紧密相关。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多家上市银行均在2023年年报或业绩说明会上提及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和布局。

工商银行董事长廖林在年报致辞中提到,下一步该行将做专制造业等主责主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未来打造工商银行特色金融基础设施。

浦发银行董事长张为忠在该行业绩说明会上介绍组织架构优化细节时也提到,该行成立科技金融部,重塑了原来的交易银行部,现在为供应链创新部,同时,数据管理部门进一步把职责更加清晰化,成立研究院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市场的研究、客户的研究。

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不仅要实现从0到1的创新突破,也要迫切关注到如何开发适配产品、模型底座,为企业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北京银行2023年报告期内把服务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着力点,完善科技金融专营体制建设,新增16家科技特色支行,发挥总行科技创新金融中心统筹指挥作用、分行专职管理团队专业管理作用。

在创新与科技引领的经济转型浪潮中,银行业不仅见证了自身角色的深刻转变,更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大型银行正以前沿科技为翼、创新服务为舵,构建服务新质生产力产业链金融精细化策略。例如,建设银行创新性地引入“科技创新表”,突破传统评估界限,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信用资产,同时构建“科企融资链”,为科技企业从初创到成熟提供定制化资金支持。农业银行聚焦制造业的高端转型,通过“一链一策”策略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强化了对先进制造业集群及供应链企业的资金扶持。

中小银行也不甘落后,通过定制化信贷产品、简化审批流程、提供个性化咨询服务等方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浙商银行推出“专精特新贷”“科创共担贷”“科创银投贷”“认股选择权”“科创积分贷”等16大系列产品,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江苏银行建设“苏银科创融”平台,为科创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在传播星球App联合创始人付学军看来,新质生产力对银行业务创新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为银行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引入新的金融科技手段,改变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使得银行业务更加便捷、高效和智能化。为了重塑银行服务模式,银行需要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银行也需要加强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合作,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合作方式,提供更加符合新质生产力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

Snipaste_2024-05-14_21-07-09.jpg

风控升级迭代

不同于传统企业,新质生产力由于缺乏符合银行常规贷款标准的实物抵押,且项目通常需较长时间才能见效,对银行审批逻辑、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早在多年前科技金融萌芽之时,银行便开始尝试突破传统信贷模式限制,逐步采纳“看专利而不单看砖头”的评估逻辑,意在挖掘并支持那些虽然缺乏传统实物资产,但却拥有高价值知识产权和技术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如今,为解决新质生产力企业缺乏足够实物资产的问题,除了关注企业专利和技术实力,银行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状况、信用历史进行深度挖掘,以此作为信贷决策依据。

在贷前,倾向于拥有资质“背书”的企业,比如先将工作重心围绕政府认定的专业特性企业展开,然后再进一步明确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企业的扶持方向。

“由于这些企业的还款来源可能不是即时的营业收入,所以需要运用投资银行的思维来指导信贷决策,即以企业的成长潜力、市场前景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可度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在此背景下,高效的数据处理和高级数据分析能力对于精准识别客户需求、评估信贷风险及预防欺诈至关重要。对此,我行建立了规则模型、授信模型、风控模型,通过模型迭代,排查潜在的风险漏洞”,一位银行业人士坦言。

也有银行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审批、风控机制,在贷前设计阶段性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以适应企业的成长周期和现金流特点,在贷后建立动态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对企业进行复评,根据项目进展和企业成长情况调整信贷策略。一位股份制银行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强调,“通过对接核心企业内部系统,在客户授权的前提下,获取企业的部分交易数据,通过对一系列数据的建模分析,银行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捕获到相关风险点,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避免扩散”。

面对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等新质生产力主体的信贷模式,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在整合专利价值评估、研发能力预测与市场潜力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专利评估机构,对专利进行全面评估,同时结合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研发能力、市场表现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风控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特质。

间接融资短板待解

尽管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在逐步扩大,但间接融资,尤其是通过银行提供的贷款,仍然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从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来看,初步统计,202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2.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61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11万亿元,同比少增1.59万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调整期,银行在信贷投放上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资产质量,倾向于支持风险较低、偿债能力较强的项目和企业。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我国科技金融仍处于发展阶段,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服务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科技创新不确定性更大、风险更高、回报周期更长。研究认为,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型企业发展平均年限超过15年,因此更需要“耐心资本”支持。而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与之匹配度较弱,难以全面有效满足科技创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除了风险偏好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特性存在匹配难点,机制体制、人才也是“短板”,服务好新质生产力企业要求银行员工不仅具备金融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如理解新兴科技、数据分析等,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稀缺。对此,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创始发起人之一袁帅表示,银行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积极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如投贷联动、供应链金融等,以满足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同时,在吸引、培养和保留这类人才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机制,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

正如张玥所言,银行在维持审批流程标准化和操作效率的同时,可以设定针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特定审批流程和政策,针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特殊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这样可以确保合规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对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服务效率。为了快速构建具备金融科技、行业分析等复合能力的人才梯队,银行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和跨界合作等方式来实现。

银行要在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在风险控制、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人才培养三大支柱上不断发力。

未来还有哪些可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强调了金融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在此背景下,赋能新质生产力,银行能否从传统借贷关系向更深层次合作关系转变?董希淼建议,创新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鼓励银行与创投机构合作,为科技型企业同时提供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指出,面对制度挑战,银行可通过成立专业子公司、倡导政策创新,借鉴浦发硅谷银行的投贷联动模式,并注重本土化策略,尊重文化与监管差异,深化与本地创新体系的融合。

据了解,浦发硅谷银行是中国较早实践投贷联动模式的银行之一,它专注于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截至2023年12月,浦发硅谷银行已服务逾5000家高速成长的科创企业以及近300家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机构。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认为,浦发硅谷银行作为中外合资银行,其在投资与贷款联动、深度参与企业成长方面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国内银行学习,特别是在金融科技、行业分析等方面的复合能力人才培养,以及跨文化、跨监管合作方面。要实现类似模式的有效本土化落地,建议国内银行深入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同时注重培养本土人才,形成符合本土需求的风控体系和文化。

张新原建议,国内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新型合作模式,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需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付学军则从操作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他指出,银行服务新质生产力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可以通过以下实践路径来实现:加强与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合作,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金融服务;探索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确保金融服务的安全和稳健;加大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当下,我国科技金融的发展尚在途中,金融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持与服务机制仍有待完善,赋能新质生产力是一场关于支持与引领并重的旅程,银行肩承重责,于新质生产力勃发之时,浇灌实体经济之树,也将为自身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深蓝智库

编辑:王志远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