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的春天》评论研讨会举行,三年打磨提升作出有益探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2024-05-24 18:14 语音播报

文娱

近日,国家大剧院、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结束了在国家大剧院的又一轮演出。从2022年首演开始,这部展现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转变的作品一路打磨提升,越来越有“经典”的模样。5月23日,《杨家岭的春天》评论研讨会在北京舞蹈学院举行,对该剧三年来的打磨提升进行了总结。

《杨家岭的春天》剧照。王小京/摄

听取400条意见全面提升

“《杨家岭的春天》的再度回归,不仅是舞蹈工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对自我的一次挑战和提升,更是对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文艺为人民’是历史的回响、时代的命题、未来的召唤。”《杨家岭的春天》出品人、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说。担纲编剧的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以及总编导张晓梅、张云峰回忆了剧目的创排经过。2021年,《杨家岭的春天》进入策划阶段,迄今已有3年,作品走过全国8座剧院,演出30余场,足迹遍布北京、延安、鄂尔多斯等城市,覆盖观众超3万人。其间,大大小小的修改数不胜数,今年年初,《杨家岭的春天》开启第三轮复排调整,吸纳提炼了来自观众、专家、媒体的近400条建议,张晓梅直言,“有时候都被说懵了”。5个月来,每次排练,剧组平均每天泡在教室的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

《杨家岭的春天》出品人、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

与2022年首演版相比,最新亮相国家大剧院的《杨家岭的春天》改进显而易见,比如加入引子般的当代美院学生一角,为版画家、小战士新增“间幕”,让情感与叙事线索更加完整,同时,“抗旱”“挑水”“支援前线”“牺牲”等舞段在编创思路、舞段结构、技术技巧上继续提升。《杨家岭的春天》总制作、国家大剧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李劲一路见证着作品的成长。国家大剧院的场务人员见多识广,有人看过上千场演出,李劲经常会去询问他们的意见。首演时,李劲请大家分享观感,得到了一句平淡委婉的“还行”,“我一听,坏了,还得继续改。”今年再问,场务人员的回答明显变得真情实感起来,还有人看得流下了眼泪,虽然与曾经的峥嵘岁月相隔遥远,但《杨家岭的春天》“让他们感受到了那段生活、那段历史”。

《杨家岭的春天》剧照。王小京/摄

立意探索值得肯定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著名舞蹈家吕艺生也感慨于作品的深远立意。他的人生际遇与《杨家岭的春天》强烈共鸣,1949年,12岁的吕艺生入伍成为一名革命文艺小战士,“从那一天起,我就开始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的一生都和这篇讲话有着直接的关系。”融入火热的生活与革命实践、以文艺为人民服务……那些鼓舞过吕艺生的精神,在《杨家岭的春天》中再次闪耀。

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著名舞蹈家吕艺生

同时,吕艺生非常肯定《杨家岭的春天》在艺术形式上做出的探索,曾有人断言,“舞蹈诗”搞不了,也有人说,民间舞不能创作舞剧,但以汉族民间舞陕北秧歌为语言的《杨家岭的春天》都做到了,“西方可以有交响芭蕾,我们为什么不能根据中国国情创造‘舞蹈诗’呢?”《杨家岭的春天》和大火的《只此青绿》都定位为“舞蹈诗剧”,“走的人多了,这条路就有了。”至于民间舞是否能创作舞剧,更有先行者早已给出了答案,“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五朵红云》、80年代的《阿诗玛》,都是用民间舞创作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卡门》演遍了全世界。”吕艺生对《杨家岭的春天》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内容和形式高度结合的范本,成为留得住、传得开的精品之作”。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

意象符号可以继续提炼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分享了更具体的改进建议。他肯定创演团队为《杨家岭的春天》赋予的高度、魄力和胆量,但强大的精神内核仍需找到一个独特精准的形象,一眼望去便足以让观众抓住重点、过目不忘,“提起《红色娘子军》,大家就会想到倒踢紫金冠,提起《白毛女》,就会想到太阳出来了、喜儿走出山洞的那个时刻,提起《只此青绿》,就会想起青绿色彩。”目前,冯双白觉得,《杨家岭的春天》似乎还缺少一点标志性的符号,“舞蹈诗要有诗眼,在意象符号的提炼上,《杨家岭的春天》也许是可以再下一些工夫,让这个作品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


编辑:高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