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犯傻的“智慧笔”是如何进校园的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4-05-28 17:38 语音播报

锐评

“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有必要吗?”近日,某地学校正在推广使用的一种“智慧笔”引发了家长的广泛吐槽。

这款“智慧笔”外形与普通水笔差距不大,却带有一个摄像头,号称可以上传孩子平时写作业的对错情况,在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既能与家长共享作业完成质量,也能精准指导老师进行教学。

尽管初衷是好的,但“智慧笔”在使用中却频频犯傻。如这支笔需要配套使用数字化教学专用的教材和本子,孩子上学要额外装一套语数外教材,令书包重量陡增;家中使用智慧笔时,需要与手机APP配对,孩子拿着手机写作业无法专心;智慧笔出于采集的需要不准涂改,孩子们不得不先在普通的练习册上做一遍,随后再誊写到数字化专用教材上……如此复杂的使用条件,何谈智慧?

眼下,信息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教育领域自然不能缺席。一根网线,连接城乡,偏远地区的孩子得以走进名师课堂,共享优质资源;一块屏幕,多元展示,课程内容讲解清晰直白,学生更易感受知识的魅力;一场直播,连线天地,让普通人走近空间站,激发不同年龄段孩子对宇宙的想象和对科学的兴趣……大量案例表明,数字技术是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抓手,能够为学习者带来切切实实的获得感。

但数字技术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使用不当就是事倍功半。尤其对于教育来说,我国拥有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小学教育群体,对象千差万别,环境多元复杂,这就决定了教育类智能产品和App,在设计、测试、升级、售后上比一般产品要求更高。从现实看,许多相关产品虽号称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卖点,但功能往往缺乏换位思考,闹出了不少笑话,有些监控类“智能头环”“行为分析系统”产品还引发了侵犯学生隐私和自由的担忧。

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技术只能为人服务,校园应当是智能与人性和谐生辉的地方。对于教学来说,真正的智慧性,来自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出的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思辨性启迪,而不可能来自哪怕是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单纯依赖智能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只能带来形式变化乃至形式负担。

近年来,教育部门多次发文,明确提出要加强数字化教育资源进校园审核监管,严禁以信息化教学或分班教学为名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或教育App,要求严格审查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等。我们更期待,有一套完整的审核标准,对各种进校园的智能技术做出统一规范,不要总等到学生叫苦、家长吐槽时才下手纠偏。

“高科技进校园”也好,“黑科技进课堂”也罢,首先应该了解家长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摸清产品的实际效能,而不是在一些花里胡哨的“概念”上大做文章,为了无用的形式徒增负担,这也是“智慧笔”之类产品留下的深刻教训。



编辑:鲍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