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常新:读旧书做笔记与人生修炼
北京日报 | 作者 秦景棉

2024-05-29 09:48 语音播报

京报读书
进入
京报读书
看更多
+ 订阅

我上小学的时候,除了课本,极少有其它读物。寒假期间,看到一本《林海雪原》,如获至宝。

当时看课外书,目的很明确,就是摘抄书中的精彩片段,比如描写人物的,描写风景的,富含哲理的,等等。我想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语言,保持住全班作文第一名的好成绩。

如饥似渴读下去,书中的许多精彩处,都被我抄写下来。我被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着,我喜欢杨子荣、少剑坡、白茹,还特别羡慕白茹和少剑波之间的美好情感。多年后,当自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曾深感遗憾,我怎么就碰不到《林海雪原》中描写的爱情,遇不上令人心动的白马王子呢。

从读《林海雪原》开始,每次看书,必做笔记,久而久之,已成习惯,从少年延续到老年。当年参加工作后,明明知道看书摘抄的内容,和自己从事的自动化仪表一点儿不搭界,仍旧乐此不疲。几十年来,我的目光在阅读中寻寻觅觅,一旦发现精彩闪光的语言,立即把它们从书海中打捞出来,抄在我的笔记本里。这个过程是学习,是自我修炼。

后来我才知道,我抄写的几十本文字中,有名著的精彩片段,有名人的经典语言。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如,灵魂最美的音乐是善良。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善是精神世界的阳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等等。我经常在摘抄的几十本文字中穿行,同它们耳鬓厮磨,它们成了我的好友、挚爱,它们在潜移默化地漂洗着我,净化着我,丰富着我。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阅读相伴,有富含人生哲理、闪耀人性光辉的经典文字日益滋养,不知不觉中,供我营养、开我眼界、增我气质、宽我胸怀。我之所以做人诚实、做事认真、待人和善,和父母对我的影响分不开,更和几十年的阅读熏陶分不开。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读到梁晓声写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爱不释手,感觉特别好,我被小说中的李晓燕、王志刚和梁珊珊深深打动了,第一次萌生了也想写点什么的念头。

我在翔山脚下541军工厂度过了17个春秋,1987年因照顾年迈的婆婆,调回北京,一直生活在北京二环之内大杂院的人间烟火中。我的几本作品集以及发表的500余篇文章里,写的都是最基层的平民生活,笔下人物有工人、农民、保安、社区工作者、扶贫干部、修鞋师傅等。我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做人真诚善良,人生路上,也曾遭遇不公、委屈、误解,依然宽厚待人。不少读者看罢我的作品都说:文如其人。

旧书常读常新,几十本摘抄笔记同样常看常新,它使心灵得到滋养,它让品格变得更美。

(作者为北京作协会员)

京报读书

编辑:高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