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 11:28
一条导盲犬,无数普通人的关怀,帮助从广州远道而来的视障人士赵秋宝,完成了无障碍老北京Citywalk。他把第一视角视频发布在网上,迅速引来网友围观。大家在热议导盲犬聪明乖巧、赵秋宝乐观积极的同时,也注意到北京无处不在的无障碍关怀氛围。
记者专访了赵秋宝,也走访了北京更多无障碍服务典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北京在无障碍设施、无障碍信息服务和无障碍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越来越多残障人士,可以像赵秋宝一样,走出家门,去感受与健全人“无差别”的人生。
关怀无障碍
丈量城市的文明与温度
“这是我失明后第一次来北京。”“宝哥和他的导航犬”博主赵秋宝,是来京参加一场关于信息无障碍的会议。工作之余,他决定去胡同转一转。那天一早,赵秋宝就乘坐地铁5号线,前往五道营胡同。一起出发的,是陪伴他5年的导盲犬阿尔法。
“您咋牵导盲犬呀?”在五道营胡同,赵秋宝和阿尔法刚站到阴凉处休息,一位大爷就主动攀谈。7年前,一场名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罕见病,让赵秋宝失去了视觉,但从外表上很难看出他存在视力障碍。得知实情的大爷,主动为导盲犬端来了一盆水。看着阿尔法喝水的样子,大爷感慨地说:“导盲犬不容易。”
离开五道营胡同,赵秋宝准备去买北京特产,但经过路口时走错了方向。一位骑电动车经过的阿姨认出导盲犬后,主动搭话。发现赵秋宝走错了路,阿姨贴心地喊他别动,停好车后走到他身边,拿起手机查看导航,向他讲解该怎么走。
“这是导盲犬啊?你还要到哪?”回到路口,赵秋宝再次迷失了方向,幸好又有一位路过的阿姨前来询问,并主动提出“我领您过去”。老人说起话来有些吃力,但她热心地提示赵秋宝“看着点”“上台阶”。
在阿尔法、手机导航和路人的帮助下,赵秋宝逛了北锣鼓巷、南锣鼓巷,最后打车去了前门,乘坐了铛铛车。一天下来,他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情。
“导盲犬太棒了”“北京人真热情”“胡同大爷大妈太亲切了”……赵秋宝将视频发布后,网友们也感动不已,纷纷留言称赞。
“除了视频展示的内容,我还和很多店家、路人进行了交流,得到了不少帮助。比如打车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老年志愿者。那附近不好停车,大爷一路把我带到了车上。”
另外让赵秋宝感到温暖的是北京地铁。“我坐了好几趟,都非常顺畅。一进站,地铁工作人员看到导盲犬和我的证件,会一路引导我上地铁。每次到站、换乘,也会有人过来接力。”
“以前是用眼睛去看,这次是用‘心’来感受。”赵秋宝说,和导盲犬阿尔法逛北京胡同的过程,让他体验了不一样的“老北京”味儿。“这次看不见的胡同之旅,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和无障碍文明,‘看到了’这里人们的热情、善良、尊重和包容。”
信息无障碍
一场电影就是一次社交
“邱莫言冷笑了一下,一抖,扔出一个布条。金镶玉射出柳叶镖。二人一瞬间交手数次。”又是一个周二的上午,中国盲文图书馆五层的口述影像馆内,光影闪烁,经典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正在播放。毛卫义和其他30多位视障人士,在荧幕前落座。他们虽然无法正常感知光影,但却能在讲述员田珈宁时而舒缓、时而紧张的语调中,感受电影魅力。
两个多小时前,毛卫义从北京城北郊的家中出发,乘地铁踏上每周必赴的无障碍光影之约。虽然辛苦,但在地铁站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接力帮助下,毛卫义一路坦途。他爱看电影,更享受线下电影的社交场景。电影中的欢笑、眼泪,观影结束后的侃侃而谈,让毛卫义感受到真切的生活气息。
“我们从2011年开始播放无障碍电影,到现在一共大约有700多部了。每周一部,每年保持约50部。只要我们播放,就一定有观众来,风雨无阻。”武慧敏坐在田珈宁身边的录音室里,负责调试设备,并进行录制。合成好的无障碍影片,将会在图书馆的网站上线,供没能到场的视障人士观看。
她俩同属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部。“我们一共4个人,都是专职做无障碍电影的,也都有电影相关专业背景。我硕士研究方向是电影史,田老师是中戏表演系的。”
电影里的龙门客栈暗潮涌动,各方势力轮番登场,对白杀机四伏。在对白告一段落,影片切入动作场面时,田珈宁实时插入讲解,交代画面细节。
一场无障碍电影,单单讲述脚本的创作、磨合就要一周。需要对电影的理解,还需要配合电影特点使用特定的语言风格。“《热辣滚烫》这种都市喜剧是现代的语言,《新龙门客栈》是武侠风,《骆驼祥子》是京味儿,下周的《罗马假日》又是译制片风格。”
从2003年开始,中国盲文图书馆,在网络聊天室里讲述电影。2011年,图书馆新馆落成,专门设计了这间拥有81个座位口述影像馆。“我们也会购买拷贝,播放院线大片,大概能保持每两个月一部。”武慧敏说,每到有同步院线的大片播放,都是视障观众的大事。图书馆会拿出地下报告厅,那里有140个座位,能让更多观众入场。
为了让更多视障人士能感受影音艺术,中国盲文图书馆还和视频网站合作,制作和播放更多无障碍电影。“我们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借助这些‘大厂’的力量,做好这份信息无障碍工作。”
设施无障碍
“既能到又能进”最可贵
通州三庙一塔景区,坐落在副中心五河交汇之处,紧邻运河CBD。作为北京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景区由燃灯佛舍利塔、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组成。其中,燃灯塔始建于北周,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2021年2月,景区2万平方米的广场投用,当时就以大规模铺设无障碍通道而引发关注。2022年9月,景区正式开放,来打卡的市民发现,这里处处有坡道,无障碍设施覆盖率非常高。
进入停车场,能看见明显的无障碍停车位。从车位通往景区的道路,以平缓的坡道连接。途中,路过游客服务中心,看见了第一处无障碍通道。景区大门口,是台阶通道。记者询问门前保安,他答复,只要乘坐轮椅进入景区的游客寻求帮助,他们就会打开不远处的无障碍入口。如他所述,大门西侧约20米,是一处可供轮椅平直通行的无障碍通道。此处入口平时关闭,但留有联系电话,游客也可呼唤保安。
进入景区,一种像是用拼插积木搭建而成的无障碍通道,随处可见。这些通道,表面颗粒度明显,坡度平缓,与地面、月台接触比较严密。它们帮助乘坐轮椅的游客,在各个院落之间转换,自如进出各个建筑。景区内还有几处无障碍升降设施,每处都有联系电话,有需求可以呼叫工作人员前来协助使用。
无障碍设施专家张屹对三庙一塔景区印象深刻,“这是全国精品无障碍范例”。近年来,这位残障建筑设计师,坐着轮椅,体验了北京和全国各地的几百处无障碍设施。他从专业的视角,给无障碍设施“挑刺”,以“无障碍砖家”的账号,把调查报告发表在社交平台上,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庙一塔,属于古建景区。从修缮建设之初,就邀请无障碍设计专家介入。所以,从呈现出来的效果看,能让残障人士‘既能到又能进’。我不用下轮椅,就能进到殿内,这非常难得。”张屹说,很多景区,都设计了无障碍游线,但只能到月台,进不了殿内,让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倍感遗憾。
三庙一塔景区使用的可拆装无障碍通道,也很适合在古建景区使用,能有效减少对历史建筑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