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9 12:10
今年是《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十周年,这部条例曾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有屋顶的地方不能抽烟”。十年来,本市室内场所吸烟率显著下降。记者最近调查发现,在露天公园、餐厅和写字楼门前等室外场所,扎堆儿吸烟问题依然严重。北京市控烟协会原会长、控烟领域专家张建枢建议,在露天公园、餐厅和写字楼门前划定吸烟区,并将“游烟”行为纳入控烟条例。
28日上午10时,市民戴女士来到东城区建国门绿化广场,这座公园里有十余名老人和孩子正在游玩。戴女士在长椅上刚坐下,就闻到一股刺鼻的烟味。她转头看去,一位男士坐在不远处悠然自得地吸着烟。
“麻烦您不要在这里吸烟,这边还有很多老人和孩子。”戴女士走上前去劝说。结果,那位男士并没有停止吸烟,反驳道:“室内不让吸烟,这是室外公共空间,又没写禁止吸烟。”随后,他站起身来,边走边吸。戴女士表示,公园也没有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劝阻,她希望公园加强管理,禁止在公园这样的室外公共区域吸烟,让市民游客有一个更加健康的休闲环境。
26日中午,王女士在北京环球度假区的一家露天餐厅就餐时,一股烟味袭来。她抬头一看,一位男士站在一旁吸烟,周边用餐的游客纷纷捂住口鼻,避之不及。她准备去找工作人员反映,然而,工作人员正忙碌地招呼其他客人。5分钟后,工作人员前来,而这位男士早已吸完烟,离开了餐厅。
除了露天公园和餐厅,写字楼门口也是吸烟的“重灾区”。24日12时许,朝阳区金辉大厦门口烟雾缭绕,三五成群的人们聚集在门口的台阶上,或坐或站,手里都夹着一支香烟,尽情地“吞云吐雾”。他们的烟雾不仅困扰了进出大厦的人员,还迫使过路的行人纷纷绕道而行。“也试过劝阻,没有用。好像没有严格规定室外不让吸烟,但这的确污染空气,也影响公司的形象。”门口的保安说。
28日16时许,朝阳区复星国际中心门前也有五六人聚集吸烟。路过的人们纷纷掩住口鼻,加快步伐,快速通过烟雾缭绕的区域。记者注意到,复星国际中心门外设有一座吸烟亭,但没有一人选择在亭内吸烟。“吸烟亭就有一扇小门,很封闭,在里面吸烟容易让自己身上粘很多烟味。”一名吸烟者坦言。
张建枢表示,近年来,“有屋顶的地方不能抽烟”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市民误认为露天公园、餐厅和写字楼门口等室外场所等属于控烟条例的“模糊地带”。但事实上,《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对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也有明确的禁烟规定,并倡导如果室外吸烟,须远离行人至少10米距离。
“室外场所人员流动性更大,控烟管理难度更高。”张建枢建议,公园、餐厅和写字楼等管理方可与控烟、消防等相关部门协商,划定室外吸烟区;或设置周围围挡不超过50%的吸烟亭,避免出现“边走边吸”的“游烟”行为。目前,上海等城市已明确禁止室外“游烟”行为,他呼吁尽快将“游烟”行为纳入本市控烟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