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月·品珍|它的故事,要从汉代果园说起……
2024-05-30 12:4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博物馆月期间,园博馆臻选具有代表性、蕴藏的园林文化内涵的“十件好物”,为你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本期“好物”登场,快来开启一场“奇妙之旅”吧,保你“尽兴而归”!

严道橘园封泥

承载历史还要看它

△汉代 严道橘园封泥

长2.2cm 宽1.6cm 高1.7cm

中国园林博物馆藏

封泥是古人使用印章的痕迹遗存,在封缄公文或书信时,简牍外使用绳子捆扎,用湿泥将绳结封住,并铃盖印章以防私拆,从而起到保密的作用。这些加盖印章后带有文字的泥块便称之为封泥,它和现代书信中的火漆具有相同的密封作用。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对信息安全性也十分的重视。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时代,随着大量简牍行政文书被纸张代替之后,封泥也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仔细看这件文物上,自右向左印有篆书“严道橘园”四字,它又有着什么含义呢?

严道在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汉代属蜀郡,刘渊林注引《地利志》记载:“蜀郡严道出橘,有橘官。”当时的严道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县份,这里产橘为盛,朝廷在这里专门设有官职,包括橘丞、橘监等,负责管理柑橘的种植。“橘园”应为专门种植柑橘的果园。

通过这枚“严道橘园”封泥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四川作为我国柑橘产地之一,种植生产的历史悠久,作为整个西部柑橘生产的核心区,在全国柑橘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严道橘园”封泥所示文字信息为中国古代植物作物种植、农林学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材料,不仅是汉代四川严道地区官制和地方经济情况的生动物证,同时也佐证了汉代已有管理种植的专业机构和技术的存在,是汉代蜀郡供奉或者转运柑橘的见证物,也展现了四川严道地区的官制和地方经济情况。

一枚其貌不扬的坚硬泥团,却承载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今,封泥的研究对文字篆刻的艺术性、内容的历史性日渐深入,这项较为冷门的学科,仍有更多的空间等待着大家一起来挖掘。汉代“严道橘园”封泥是众多馆藏封泥系列文物之一,如果对它们感兴趣,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一起探秘封泥的背后的故事。

下期“好物”关键词

天上宫阙


作者:

中国园林博物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