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田里,成熟的杏压满枝头。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夏风灼热吹,麦黄杏子肥。近日,随着气温逐渐攀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的试验田里果香四溢,成片的杏树进入成熟期,“早熟鲜食杏新品种(系)品鉴观摩”活动在这里举行。
“经过冬季的休眠和春季的生长,杏的成熟拉开了初夏鲜果市场的序幕,可以说是初夏‘第一果’,色泽鲜艳、软糯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活动现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李杏研究室主任武晓红向与会人员展示早熟鲜食杏新品种。
“甜,真甜。”一位企业负责人一边品尝杏,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武晓红(右一)向与会人员介绍杏新品种。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听到这样的评价,武晓红笑了起来:“这个品种的名字叫金荷,果实个大、香甜可口,更重要的是发育期短,比其他主产品种早成熟5到10天。该品种2017年获得河北省林木良种证书,2018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
早成熟早上市,就能填补市场空当,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此,保定玉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彦龙最有发言权。
“我们基地位于顺平县蒲上镇,种植杏树220多亩,主要种植的早熟品种有金荷、冀美红、冀早红等,从5月中旬就可以成熟采摘了,金荷的采摘价格在每斤8元以上。”陈彦龙说。
陈彦龙(左)与专家交流杏树种植情况。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据了解,保定玉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生态观光采摘园,每年仅采摘一项就有15万左右的收入,由于杏果成熟早、外观美、风味佳,还做成了精品包装,直供商超和电商平台。目前,基地杏年产量80余万斤,产值96万余元,收益40多万元。
“杏树是抗寒、抗旱、耐瘠薄的树种,可以栽植在土壤贫瘠的沙地和山地,能够有效带动山区农户致富增收。”武晓红说。
河北省是全国杏主产区,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9%和14%,均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位。杏也是河北省特色杂果之一,全省鲜食杏挂果面积60多万亩,产量30多万吨。评定和选育极早熟、早熟、加工鲜食兼用等杏新品种,可以有力推动了河北省杏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观摩会上演示的杏新品种。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 摄
当天,观摩会展示了金荷、冀早红、冀美红、5-37、6-8E、8-23E、20-37E和6-29W等8个(极)早熟杏新品种(系),有杏主产区农林部门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杏生产龙头企业、基地及种植大户100多位代表参加。
“通过此次观摩会,可以加快我省自育早熟鲜食杏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为最大化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团队将更多更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至有需求的地区,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小树种赢过大树种,把杏产业做强做大。”武晓红说。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吴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