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在线旅游,要避坑更要填坑
北京晚报 | 实习记者 李霞

2024-06-06 14:33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看更多
+ 订阅

看到网络热帖里的蓝天旷野,很多人都忍不住下单文后附着的旅游产品,可如何判断线上旅游团有没有坑?近日,北京市文旅局发布《参团旅游“防坑”温馨提示》,内含线上旅游团咨询、签订合同、游览三个环节、共17条注意事项,堪称旅游在线报团的保姆级攻略。

线上也好,线下也罢,旅游团的套路总是换汤不换药。出发前承诺的是“小包团、自由行”,出发当天才发现参团人数不对劲,全程还要被导游推着“特种兵式旅行”,体验感大打折扣;一些导游背负着卖特产、引导购物等任务,旅客若是不从,轻则遭遇冷眼,重则被威胁“不买东西不让下车”;有些低价团号称低团费甚至零团费,到了景区哪儿都另收钱。

北京文旅局给游客避的,是这些“老坑”,还有不少防不胜防的“新坑”。现在,消费者越来越依赖网上购物,订酒店、查机票、找攻略全都在网上搞定,于是坑人旅游团也跟着潜在客源,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以前,还单是有旅行计划的人主动接触旅游团广告;现在,凭借大数据、精准推送等技术,各种暗含参团旅行产品的信息,自个儿时不时地就蹦跶在社交平台首页,诱导网友说走就走、去看看“诗与远方”。

旅行团深谙其道,在线上不遗余力地挖坑、引流,然后再拉着客源去踩线下埋好的雷。据报道,一些主播在推销旅行产品时,要么直接略过额外收费项目,要么干脆撒谎说不含其他费用,在直播间“买买买”、“限时优惠倒计时”等诱惑与催促下,旅客很容易稀里糊涂报名;有商家买水军发帖、跟评,晒出来的照片恨不得加十层滤镜,去到现场“花式种草”秒变“花式收割”,游客只能自我安慰“一切以实物为准”;还有商家在平台揽客,诱导买家私下交易,一旦货不对板,消费者无处申诉,只好认栽……新坑老坑结合,旅客稍不留意就掉入坑中,简直猝不及防。

端午临近、暑假在即,北京市马上要迎来大波游客,市文旅局此时发布参团旅游“防坑”提示,正当其时。从咨询、签订合同,到来京游览的全流程;从事前核查旅行团资质的网站,到事后维权的投诉渠道;从出入境、老年团,到非法揽客的团游类型,全部考虑在内,细细列明了注意事项。相当于手把手教会消费者如何避坑,可谓苦口婆心。旅客只要按图索骥,安心游、省心游、称心游,就不再是难事,方便又暖心。

《参团旅游“防坑”温馨提示》,是写给游客的,也是写给平台的。旅游团线上打广告,甚至坑骗消费者,平台若能早早发现、及时提醒、封号处理,文旅局又何至于要一遍遍提醒游客,“不要轻信直播平台主播承诺的各种服务标准”、“不要轻易相信平台上带联系方式的旅游札记、旅游美文、旅游小视频、跟帖感言、评论区留言等信息”。“防坑”提示如此明确、具体,平台是否能读懂言外之意,是否也能红红脸、紧紧弦?

线上参团旅游,文旅局亲自下场“避坑”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和平台联手,合力“填坑”。线上线下,旅游团都能合法合规、诚信经营,游客自然不必看什么避坑指南、也不必旅个游还得时时提防、步步小心。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