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千百种姿态,无数种触感。轻拂,扇影摇曳,似乎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夏日,月下轻摇折扇,银辉洒于扇面,与亲友共赏,余味无尽。夜色中,静坐于庭院,摇起扇儿,微风徐来,扇影婆娑,放空思绪,即便是无比日常片刻也变得万般珍贵。
时光在指尖散开,聚于心间。扇,传承至今,不仅是物,更是生活的仪式与文化的传承。扇面徐徐铺展,轻拈慢摇之间,一缕清风徐徐而来。在江南,风是那抹含蓄的诗意,是那股不羁的风情。而今,风吹拂在心间,承载着不愿忘却的美好与记忆。
古人云:“初始以扇面重金,以显豪华富贵;继而扇子重骨,以示一扇数绝,启开收藏,应手自若;进而重书与画,以表风雅潇洒。”在江南文化的沐浴下,折扇从纳凉之物渐变为文人雅士的心头宝。扇面点染青山绿水,泼墨春花秋月,千年风雅情怀在扇骨间流转,轻拈之间,似乎能听到苏轼笔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之风,亦能品味李清照词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离情别绪。
风为媒,扇作衣,串起中国人记忆中的情绪。做陪伴现代人生活的原创设计东方扇,传承并发扬扇文化,是京扇子品牌的初衷。
每逢农历五月,扇子与夏天的风,定会准时到来。古时的端午佳节,赠扇之俗盛行。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十八年端午,唐太宗李世民曾亲书扇面赠予重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明成祖朱棣效仿唐太宗,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并赐予嫔妃、大臣们。由于皇帝提倡,端午赠扇之风大盛,古人认为“赠扇”乃君子之风,一时间折扇一跃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手持折扇也成为品味高雅的象征。民间在端午前后还设有热闹的“扇市”专门售卖扇子,奉扬仁风,传递祝福。
斗转星移,赠扇之风虽已不再,但我们仍怀揣着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心。京扇子延续古代赠扇的传统习俗,以艺术空间为载体,举办端午“开扇节”。传承扇文化,引领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发扬扇文化的诗意魅力。
在仲夏时节,我们诚邀您“开扇”送清风,也是迎接清凉夏日的仪式。京扇子秉承传统工艺,特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制扇技艺”传承人王健先生,在京扇子艺术空间打造「清风雅集」——端午开扇节·王健师徒扇艺展。方寸之间,传承大雅仁风。
他擅长扇骨、扇面、扇刻的制作,制扇技艺精湛,能够将各门技艺融会贯通。通过研读古籍、多方请教、反复试验,王健逐步恢复了明式乌骨泥金扇、明式水磨玉竹扇、老矾扇面等失传已久的制扇技艺,重新建立苏州文人扇清雅、朗润的美学规范。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健曾在荣宝斋、苏州博物馆等举办扇艺展,现场展出了精美的苏扇作品。代表扇作品包括《乌骨泥金扇》、《合欢扇》和《腰扇沦》;书籍《如是清凉》等。其中,《乌骨泥金扇》创作于2006年,以传统制作工具和手段复刻出明代早期苏式折扇,扇面薄如丝缎,轻摇如袖带飞扬,展现出王健对制扇的精湛掌握和深厚造诣。他不仅致力于个人技艺的提升,还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制扇艺人,为制扇行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2011年,我漫步在江南水乡苏州的西北街,走进一处名为‘听扇居’的扇空间。初遇王健老师,便感受到他身上散发着的文人气韵,遂与他结识。自此,王健老师如同我的一位清风凉友,伴我研习扇艺,拂面舒心。
后来,京扇子参加王府井大街举办的国际品牌节,王健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启发,还将自己的扇匣藏品融入展中。它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仿佛是我们之间美好缘分的沉淀,更化作了扇文化传承的载体。”——京扇子创始人 王后荣
王健老师生于“百艺之乡”苏州,有着江南文人的淡然自在。他的成就,并非只因他是中国了不起的制扇传承人,更因他有中国匠人的德艺双馨。正如他所说:“一把地道的苏州折扇,往往流传数百年,不单要当得起时代玩家的好评,还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把扇子,都带有技艺的沉淀,更承载着文人的风骨。
京扇子厚植于东方文化的沃土,融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匠心雕琢时光,缔造扇艺传奇。我们以时光制扇,以“扇,不止于此”的京扇子架起文化与艺术之间的桥梁,丰富立体的诗意东方自然流淌而来。
想象一下,手执一把折扇,漫步在曲径回廊中,仿佛能听到昆曲的余音绕梁,恍惚间,已置身于诗意盎然的江南水乡。我们将于2024年6月8日京扇子艺术空间,呈现「清风雅集」——端午开扇节·王健师徒扇艺展。特邀策展人郭燕京,带来王健师徒多年来的精彩作品,诚邀您共同探索东方扇文化的通感意境,享受一场清风徐来的艺术盛宴。
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段听风之旅。我们希望通过京扇子这一平台,将东方的诗意与风雅传递给每一位观者。6月8日,敬请期待「清风雅集」——端午开扇节·王健师徒扇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