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2 12:52
全球每产生的十张新造船订单中
就有超过六成流向中国
船舶制造,被称为
“面向海洋的制造业”“现代工业之冠”
是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产业
中国造船业这艘巨轮
如何继续乘风破浪、向海图强?
和小新一起来看
自动驾驶船来了!研发到底有多难
别看这艘船“小”
但它却拥有一个“超强大脑”
这是全球范围内
为数不多的在建智能船
未来能够实现自主航行和停泊
一批传感器
将被安装到船上
“相当于船员的眼睛和耳朵,
用来感知周边环境的变化。”
研发团队表示
和汽车的自动驾驶相比
船舶自动驾驶的研发难度
“直接跳了好几级”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饶洪华说
比如,船舶在海上的“路况”
要复杂得多
会受到风、浪和洋流等的影响
这就要求自动驾驶船
能够自主识别、自主避碰
做到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
意味着船舶上的各个系统
不仅不能打架,还要高效打配合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副经理王树山表示
普通船只有约500个检测控制点
而自动驾驶船有15000多个
是普通船的30倍
多了智能航行、智能平台、智能机舱、
智能船体、智能能效等智能系统
“去协调、整合
这样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船舶系统,
过去我们是缺少相关经验的,
这也是第一次接受这样的挑战”
为了完成智能船的研发
“水面下”的组织变革也在进行
在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新团队中
不少人并非来自船舶相关领域
而是来自计算机、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跨学科专业
除了常规的电气主管和通导主管
研发团队还特设了
“智能主管”岗位
专门统筹多个智能系统的配合与调度
中国船级社大连分社
建造船舶检验处处长于得会说
我们造的船越来越智能
越来越复杂
考验的不仅仅是造船的工艺和技术
更考验管理能力
去创新性地配置生产要素
提高中国造船业的核心竞争力
“钢铁巨人”悄然转型“绿色巨人”
像智能船这样的船舶
会越来越多
这是中国船舶制造的“含新量”
此外
“含绿量”也在悄然上升
在海上“奔跑”的“钢铁巨人”
逐步转型为“绿色巨人”
在东北最大的船坞码头
一艘“巨无霸”正进入冲刺组装阶段
这艘大船也被称为“带货王”
能运载16000多个集装箱
而更重要的是
它采用天然气和燃油双燃料驱动
配备全球最大的独立B型LNG燃料舱
由中国船厂自主设计制造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设计院
船舶开发室副主任李文贺介绍
这艘船最大的特点就是
绿色低碳
能够减少碳排放20%以上
减少100%的硫氧化物排放
船舶要实现绿色低碳光靠绿色燃料
还不够
然而,一些配套设备一度
只能依赖进口
“这次和以往都不同,
我们提出了一整套的绿色解决方案。
中国制造的双燃料主机,
中国制造的供气系统,
就像这条船上的心脏和血管,
能有效地支持整个双燃料系统的
运转和使用。”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项目
总设计师许环运这样说
这个船舶设计团队三年前的订单中
还看不到任何绿色船舶的身影
而眼下
他们正在设计的18个船型里
绿色船舶的占比超过一半
与此同时
为了应对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
一个培训中心刚刚建成
这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
大型LNG船核心建造技术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
“我们提供全新的职业职能培训,
这也是为了适应绿色船舶建造的新趋势。”
中国船舶大连造船LNG运行部
综合科科长杨敏说
探索绿色船舶
不同技术路径都在加快发力
有意思的是
这家造船厂的新能源动力研发实验室
并不在厂里
而是在“邻居企业”中车大连公司里
在这里
中国船厂和中国中车联动
依托中车发动机的制造优势
正在探索氨动力双燃料发动机的可能性
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副总设计师刘绍岭介绍
搭载氨燃料发动机的港口作业船
已开工建造
完工交付后
在氨动力双燃料模式下
能够降低碳排放达到80%
大连市新能源船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杨国刚观察
此前的远洋船舶用重油燃料为主
目前在向清洁、低碳
甚至零碳的方向转变
比如采用LNG、甲醇、氨等
航运业的绿色转型
为绿色船舶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造船厂里看细节:“废料”继续做“原料”
近期
正是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一季度的生产高峰期
车间几乎24小时不停
钢材,是造船最重要的物料
也是成本里的绝对大头
一块块长度十几米的钢板
经过自动划线、切割、打磨等工序
变成形状各异的船体部件
在船厂的废料桶里
可以看到套料后产生的废钢
很少有块状的
大多是细细长长的条形
这是为了尽可能做到利用最大化
余料最小化
这样的物尽其用
是如何做到的?
在生产线上
等离子切割机正在全速运转
冒出火花
生产车间在近年来
安装了一批新设备
还新上了10多条
智能化切割、焊接、打磨机器人生产线
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制造部副部长王朋说
比如,过去是手工切割
现在是全自动化切割
切得快、切得准、切得好
断面一般都非常平整
物尽其用的秘密还藏在生产线外
在船厂的设计部门里
一艘大型集装箱船
用大约17000块钢板
就能套出将近27万个部件
尤其是在钢板的犄角旮旯里
还能切出
各种各样的小部件
比如小尺寸的补板、
搭脚手架用的支撑小件等等
切割图纸上精准的排列组合
光靠人工很难做到
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设计部副部长史明川介绍
这背后是
数字化建模和制图软件的不断更新
支持数据存储和运算的服务器
也在最近三年里扩了四五轮
设计和切割越精准
钢材利用率就越高
利用率每提高2个百分点
成本就下降1个百分点
今年
这家船厂6条产线的设备更新计划
已排上日程
涉及打磨、切割、焊接、涂装等工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由于船舶产品的定制性很强
很难标准化
船厂对于打造一条高适用度的流水线
既渴望又头疼
而现在
一条自动化一体化流水线
正在加快酝酿之中
在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许迎春看来
造船业正在逐步
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数据洞察:绿色工厂造绿色大船
中国已成长为一个造船大国
身后是深厚的造船产业
前面是巨大的发展潜力
衡量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
有三个关键指标:
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
既看现在也看未来
最新数据显示
截至今年2月底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均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显示
造一艘船
用到的零部件多则2000万个以上
少则也有上万个
供应链长,产业关联度高
带动特种钢材、高端黏合剂、新型通信导航等
新材料和新技术行业
继续加快成长
从北到南
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
都是造船的大省份
持续支撑当地工业利润、税收
和就业增长
“最强造船小城”是
江苏靖江
一个县级市的造船完工量
今年将近900万载重吨
占到世界份额的10%左右
中国造船
交付时间越来越短
今年1—2月份
上海三大船企交付13艘船舶
创历史新高
在这背后
数字造船实验室、智能化产线、5G技术等
加速覆盖延伸
船厂焕新不光在产线上
还在厂区里
屋顶的光伏
成组的新型储能装备
绿电供给源源不断
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打造
全国绿色船厂数量
有望突破30家
绿色工厂造绿色大船
2023年,我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
国际份额达到57%
到2025年
我国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体系
将初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