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上升!北京急救中心与中暑相关呼叫日均超20起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2024-06-11 16:36 语音播报

热点

急救人员高温下抢救心搏骤停患者

目前,北京市正处于高温橙色预警中。6月以来,北京急救中心呼叫量较上月同期有明显上升,日均呼叫量超5200次,与中暑相关的急救呼叫日均20余起。急救人员正加足马力,24小时守护市民生命健康安全。

“大夫快来,我父亲晕了。”11时许,急救中心西城急救站的医生国征接到呼叫电话。西城区兴胜胡同里,一名老人发生了晕厥。求助的电话就是冲锋的号角,国征与搭档的护士杨航、司机居超立刻上车赶赴现场。途中,国征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属确认情况,老人今年71岁,既往有脑梗病史,这几天一直在忙活家中翻建平房的事,天热出汗量大,加上没有按时吃饭、及时补水,以致突发昏厥。

所幸,10分钟后,当急救团队抵达现场时发现,在阴凉处补水、休息后,老人的意识已经恢复了。国征连忙为患者进行了血压、血糖、心电图等一系列监测。随后,将老人就近送往北京友谊医院急诊进一步治疗。抵达医院时,老人生命体征平稳。

正午时分,三人返回急救中心,在食堂快速吃了口午饭,补给能量。不到20分钟,呼叫的铃声再度响起。这次的任务,是将一名因脑出血在北京协和医院抢救后病情平稳的患者,转院至医联体内下级医院继续治疗。

急救小团队再次“领命出征”。13时许,室外气温已超过35摄氏度,空间相对狭小封闭的救护车内更加闷热。戴着口罩、手套,穿着制服的三人,脸颊上都泛起了细密的汗珠。为什么不调低车内空调的温度呢?国征解释,车内的温度是视急救病人情况调整的,“这回要转运的病人是肺癌晚期患者,身体虚弱,车内温度过低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

15分钟后,急救车抵达协和医院抢救室。国征打开车门,拎上氧气瓶、微量泵等设备,跳下急救车。两名急救辅助人员合力将担架车推进抢救室。与医院急诊医生交接病情后,急救团队合力将患者从病床挪到转运平车、抬上急救车,并持续监测患者体征。10分钟后,患者平安抵达目的地医院。顺利完成任务,国征摘下口罩和手套,拭去眉心的汗珠。

急救人员运用呼吸机转运神经系统疾病患儿

6月以来,本市气温飙升,连续发布高温预警,北京急救中心的呼叫量也较上月同期明显上升。日均呼叫量超5200次,增加11%;日均派出救护车辆2400余次。目前,来电主诉位列前3位的为损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国征介绍,急救人员是12小时倒班工作制,“白班从早8时到晚8时,夜班从晚8时到早8时。”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她也没有休假,平均每天都要出车八九次。

目前,急救中心与中暑相关的急救呼叫日均20余起,大多发生在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场所或剧烈运动后等场景。同时,气温升高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数量也有明显增加,这与大量出汗引起的体液流失有紧密联系。

急救中心提醒,高温天要多喝水,保证体液补给充足。避免反复出入温度过低的空调房,防止舒张的血管骤然收缩。高温时段尽量避免进行户外活动,运动过后及时补水,以防中暑或热射病发生。同时,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要格外注意规律用药。


编辑:匡峰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