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零门槛”转专业?让更多大学生学其所“好”
北京晚报

2024-06-11 17:34 语音播报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正式落地“零门槛”转专业政策。自今年起,学生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拥有多次转专业机会,每次可填报两个志愿,而且不限制学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高考落幕,报考志愿、选专业在即,入校可享“转专业自由”的政策,无论是对在读生还是报考生,都是利好消息。

据报道,在校生可以二次选择专业的高校,不止上海交通大学一家。前不久,武汉大学宣布,将实施“转院不受限,院内专业自由选”的转专业政策;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入学后共有四次申请重新选专业的机会。早在去年,吉林大学即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每名学生最多可申请转专业12次……各高校不约而同地放宽对转专业的限制条件,理由基本一致: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希望一些同学能够选择自己更心仪的专业。

大学生与所读专业“不来电”,原因来自多方面。有的是高考后对专业不了解,迷迷糊糊做了选择,入学后才发现自己不感兴趣;有的是服从调剂,被动学了不喜欢的专业,总是心有不甘;有的是进入大学后,眼界宽了,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就业前景和人生规划自然与报考志愿时不同,希望能换条路走。大学生转专业的原因纷繁复杂,总体上就是对原专业的不了解、不喜欢、不适合。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发文,允许学生申请转专业。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高校转专业的门槛颇高,不少学生只能望而却步。成绩要好、排名靠前、转入转出有人数限制、要通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下来,能顺利转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有心换专业的学生,被这些苛刻条件卡在门槛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学无兴趣也不擅长的学科。久而久之,坊间竟流传起“一考定终生,一报决胜负”的夸张说法。为避免出现此种情况、一次性把专业报准,高考考生与家长不惜重金购买志愿填报咨询服务,以求心安。

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放宽转专业限制,无疑是看到部分在校生的痛点,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是鼓励学生挖掘自身潜力、找准真正适配的专业,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此举既是“给拔尖的同学锦上添花”,也“给不适应本专业学习的同学雪中送炭”。高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打破专业间的围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符合高校包容和开放的育才理念,彰显格局之大,值得点赞。

放宽转专业限制,是社会对高校的普遍期待。但也应看到,“转专业自由”成为高校标配,还有难度。比如,各专业录取依高考成绩划定,“低分”转“高分”专业背后该如何保证招考公平;冷热门专业的学生数量可能失衡,该如何防止一哄而入;学生在专业间反复横跳的情况若出现,又避免“选择多了更难选”的悖论。“转专业自由”,其实不是鼓励任性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即规定,转出无限制,但转入有门槛,转入专业也会对人数及考核进行把控。既给学生选择权,也为学生把好关,体现了转专业政策的严肃性。

选专业、转专业,无论是坚持初心,还是另投师门,都不该有门槛。让每个学生学其所“好”,也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编辑:李霞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