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育人,着力发挥考试的“量才尺”作用
——北京市2024年等级考地理卷试题特点
北辰
2024年是北京高考地理自主命题的第二十年。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卷(以下简称“试卷”)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选才使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持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稳中求进,注重传承创新,立足学科育人,发挥好教育评价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试卷情境类型丰富、任务设计合理、问题层次清晰、难度结构稳定。试卷发挥好“量才尺”作用,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坚持考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相统一,坚持探索更高水平的地理学科育人模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选育需求提供支撑。
一
春风化雨,塑时代新人之志
(一)挖掘红色根脉资源的地理基因,激发爱国情怀
试卷从地理视角有机融入革命文化教育。第16题以具有红色文化背景的滹沱河流域局部地区为材料,创设地理小组开展研学活动的情境。第16(1)题聚焦具有六十五年历史的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展现水利工程在革命老区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16(2)题要求考生为该流域设计水情监测系统框图,让考生感悟到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赋能新时代革命老区环境管理,提高监测效率,保障生产生活安全。
(二)展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地理意义,强化国情教育
第4、8、11、12、19等题围绕城镇化、绿色生产、乡村振兴、成都世园会、长江经济带等反映时代发展的学科主题和热点事件,引导考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第20题要求考生理解北京市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渗透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东北振兴、西部开发等我国重点区域的发展战略。试卷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激发考生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贡献青春力量。
(三)融合传统文化和地理学科内容,拓展全球视野
试卷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内容统整设计,树立考生文化自信。第1—3题从红花植物的传统染色工艺切入地理问题,集红花植物地理空间分布和二十四节气染色时令为一体,突出地理学科的时空特征。第13—15、17和19题分别涉及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不同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丰硕成果。
二
知行合一,修地理素养之基
(一)用好教材资源,贴近教情学情
试卷紧扣教材内容,与教材设计理念相互融通,注重考查对课内知识内涵的深入理解,防止过度的机械性训练。第8题通过对世园会展园造景手法的描述,考查中国河流和省会城市概况。第9、10题需要考生阅读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结合不同岩石、地层、皱褶、断层、化石等特征推测地质现象的时序关联。第18(1)题需要考生迁移教材相关内容,说明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二)设计探究任务,体现思维层次
试卷增强探究任务考查,螺旋上升地贯通学科思想方法,指向关键能力。以第19题为例,第一问要求考生解读各阶段资源利用的本质特征,从而归纳出变化过程,第二问考生需要结合材料分析、总结出当地竹笛产业集聚的区位条件,第三问则聚焦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对产业持续发展的意义。试题启发考生从地理现象出发,循序渐进,运用学科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探寻学科本质。
(三)考查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第7题要求考生阅读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判别不同地区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第14题通过对比墨西哥两大半岛的地理特征,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第11、12题体现区域划分基本方法,考查区域认知素养。第18题从“地对人”和“人对地”两个维度综合考查人地协调观念。
三
注重衔接,育创新人才之翼
(一)注重价值观念的衔接
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大中小学阶段全过程,试卷按照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发挥育人功能。第19题从苦竹资源开发利用到竹笛产业形成,再到竹产业的持续发展,展示了“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考生通过鲜活的案例能够深切体会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促进考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注重高阶思维的衔接
试卷加强地理问题的开放性,为考生提供思维展示的舞台。第16(1)题要求考生从两水库中任选其一,分析其主要功能。第16(2)题要求考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设计水情监测系统结构框图,地理数据选用和系统运行逻辑等条件具有开放性,使得结构框图不唯一。第20题是地理论述写作,需要考生阅读调查记录,创造性地论述交通枢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试卷注重对地理学习方法的进阶培养,促进考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第16(3)题突出问题导向,以某校地理小组对垂直地带性规律的考察为依托,通过“野外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发现式”学习方法,要求考生运用所学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理论,对地理问题做出解释。
四
五育融合,固地理教学之本
(一)展现“五育”特色,引导地理教学融合育人
第1—3题展示跨学科学习活动方案中的“草木染”体验活动,丰富了考生对劳动类型与价值的认识,激发参与劳动的内在热情。题目以传统草木染方法和二十四节气为素材,让学生在思考地理问题的过程中,感知地理时空秩序之美,领会人地和谐之美。试卷引导教学以融合促进考生地理主干知识的学习,以融合强化考生地理能力素养的发展。
(二)以地理信息表达为载体,丰富考生美学体验
试卷充分发挥地图这一地理的第二语言的作用,精心设计图表。全卷共包含11幅图表,力求通过表现形式的创新增强考生美学体验。第9、10题呈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以“剖面+立体+素描”的形式,同时展现地貌和地层特点,引导考生直观地感悟地貌景观之美。通过不同类型的地理信息表达引导教学过程关注图像的多样性,注重学科内容与图像需求的一致性。
(三)关注地理工具使用,培养考生劳动创新意识
第16(2)题改变以往的统计图形式,注重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理解,题目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能力训练与结构设计意识紧密联系起来,从地理视角尝试回答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如何促进创新性实践和创造性劳动观念的形成。
北京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地理试题评价
北京市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地理试题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为命题依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密切结合北京市地理教学实际,试题难度适中,稳中求变,彰显首都特色。试题立足主干知识,强化地理学科思维和方法,联系实际创设鲜活情境,突出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效促进教考衔接,充分发挥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育人和选拔功能,对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一)坚持铸魂育人, 发挥价值引领
1.着力五育并举,落实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试题引导学生体会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例如:第2题以我国传统染料植物红花的生长与应用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为背景,将二十四节气与生产活动融合,通过“草木染”上千年的应用历史彰显传统文化;第19(2)题以竹笛产业发展为情境,融入美育和劳动教育。
2.展现时代风貌,涵养使命与担当精神
试题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发展战略,树立投身祖国建设的伟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例如:第19题,通过讲述大学生“秀美”的家乡苦竹产业发展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途径;第20题,聚焦北京交通运输的发展成就,渗透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东北全面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学生的使命与担当意识。
3.拓展国际视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试题以“一带一路”沿线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为区域背景,展现了我国在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方面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例如:第17(2)题,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合作创办鲁班工坊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第18题,围绕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设计题目,关注生态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
(二)立足主干知识, 促进教考衔接
1.遵循课程标准,回归主干知识
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命制,促进教、学、评的有机衔接。试题突出学科主干内容,强化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例如:第7题以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简易天气图的判读能力和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能力;第9、10题以野外地质剖面图示意图为依据,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推测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理环境特征,属于自然地理经典考查内容,引导教学回归主干知识。
2.丰富图文表达,突出学科思想
全卷地理图像共计11组,图像类型丰富多样,既有等压线图、统计图、区域图等经典图像,也有学生活动方案略图、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流域水情监测系统模块图等新颖图像,充分体现出图像在解决地理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类型的图像,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反映课堂表现与学习过程,突出地理思想方法。例如:第18(2)题要求学生结合地形图和景观图,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说明科考遇到的困难,考查学生利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第19题以多段文字呈现故事情境,分析浙江某村竹产业的区位条件和发展变化,体会因地制宜思想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引导学以致用,彰显学科魅力
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学习过程在答题过程中真实地反映出来,展现地理学科独特魅力。例如:第16(2)题给出流域水情监测的相关模块图,要求学生设计监测水情的结构框图,是对地理信息系统工作原理的挖掘,使学生认识到数字经济时代地理工具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三)呈现鲜活情境, 聚焦核心素养
1.体现空间区域视角,考查区域认知
试题的情境呈现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引导学生关注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方向、区际联系和协同发展。例如:第11、12题呈现安徽省局部地形简图和该区域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空间尺度关注区域特征和城市功能区;第13-15题呈现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尤卡坦半岛两个区域,设问指向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工业区位因素;第17(1)题呈现东哈萨克斯坦州区域图,学生需要从图中提取信息,关注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环境问题。
试题要求学生观察、归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第6-8题呈现成都部分气象站点一段时期某日的最高气温和西南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引导学生关注气温、气压等要素的空间分布。
2.关注要素时空演变,考查综合思维
试题的情境体现生动、多样的地理要素,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多种要素之间的联系,从整体性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第18(2)题呈现俄罗斯普托拉纳自然保护区的局部地形图及景观照片,引导学生根据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思考开展科考活动的主要困难。
试题要求学生关注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例如:第3题呈现红花播种和采摘的时间,设问指向正午太阳高度、白昼长度、日落方位等现象的动态变化;第9、10题呈现某地野外地质剖面素描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图中反映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演化。
3.注重现实问题解决,强化地理实践力
试题的情境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以地理学科为主干,渗透跨学科学习;试题以地理实践活动为情境,体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例如:第1-3题呈现某中学以本地红花生长与应用为主题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草木染”的图文资料,从时空角度思考红色染料植物种植区的区域特征;第16题创设了滹沱河流域研学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完成调研水库功能、设计信息系统、分析垂直地带性规律等任务;第20题呈现北京市某中学学生前往市内的全国铁路客运枢纽及国际机场开展地理调查的图文资料,引导学生借助调查成果,论述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4.渗透因地制宜思想,培育人地协调观
试题的情境体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关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确价值观念。例如:第18(3)题呈现某地多年冻土层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多年冻土层融化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9题呈现杭州市余杭区某村苦竹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以竹代塑”对于该村竹产业持续发展的意义。
(四)注重稳中求变, 启迪高阶思维
1.设置开放性问题,引领创新思维
试题注重设置开放性、选择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例如:第16题,以某流域研学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从流域内水库功能、流域水情监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开发利用等多角度思考流域的综合发展。第16(1)题在两水库中任选其一作答,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表达和展示空间,展现思维个性和潜力。第16(2)题提供流域水情监测基本要素,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绘制系统结构框图。与往年比,试题的开放程度有所提高,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解答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
2.设计综合性任务,展现学业成就
试题创设综合性任务,突出表现地理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例如:第20题,试题以北京的交通运输发展为情境,展示学生的实践调查成果,引导学生结合丰富案例,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辨,发表对于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关系的独立见解。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敏锐的观察、有效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清晰的语言表达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效考查学生从多个维度观察问题、全面思考问题的综合认知能力,展现学业成就。
二、对地理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课堂,回归基础,落实地理学科主干内容
在新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掌握地理概念建立的过程,落实地理学科主干内容。在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要关注地理学科主干内容的联系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搭建符合地理逻辑的概念体系,强化应用所学内容和方法解决具有较高思维含量的地理问题。
(二)创设情境,转化问题,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仅完成知识的建构,更重要的是形成从综合的视角、空间-区域视角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分析区域内的各要素特征及要素间联系、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各要素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演变过程,深化学生对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发展的认识,培育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关注生活,加强实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开展综合化、实践化的地理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以地理学科内容为主干,以跨学科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地理学习的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学科思维,砥砺品格,塑造正确价值观念。
点评专家:
陈 红 教研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翟少洋 教研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李慧敏 教研员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陈世敏 教研员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 珍 教 师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
鼓励一下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