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白银”的支持!东城这样推动“非遗焕新”→
2024-06-12 20:3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东城区举办“非遗向新力 国潮正当时”——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集中展示2023年“非遗焕新”优秀扶持项目成果、公布2024年度扶持项目名单,并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非遗主题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市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

19个优秀项目将获“真金白银”扶持

保护、传承、焕新,近年来,东城区秉持系统性保护的理念,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2023年,东城区正式启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持续重点关注调查出版、传承活动、宣传普及、合理利用等四大方向的内容,将凸显首都核心区“非遗之城”特色的优秀项目纳入扶持范畴。这些项目不仅获得了“非遗焕新”计划的资金支持,还在项目协调推进、资源优化配置、金融扶持、宣传渠道拓展等方面得到了东城区的重点支持。

在日前举办的2024年东城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主会场“非遗时尚之夜”现场,通过图文、视频、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了首届“《前门的传说》小小传承人”大赛、短视频《中英双语讲非遗》、完美世界《宇宙护卫队守护非遗系列绘本》等2023年度扶持计划的丰硕成果。同时,东城区公布了荣获2024年度扶持资格的19个优秀项目。其中,北京完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凭借其申报的宣传普及类项目“虚拟现实话非遗”再度成功入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东城区举办“非遗向新力 国潮正当时”——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

据介绍,“虚拟现实话非遗”项目将采用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创建虚拟现实环境,使用户能够深入体验非遗文化,同时利用AI生成的虚拟人物进行古今对话、AI非遗系列故事短篇、游戏场景还原等,以增强体验的互动性和教育价值,并实现高价值传播。

“在当下文创产品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诠释非遗内涵、为消费者提供极致体验、为非遗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及升级焕新是一个重要议题。”北京完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相信有了“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的有力支撑,“虚拟现实话非遗”不仅将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带来显著的正面影响,还将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方向。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参与者体验亲身体验非遗手作之美。

此外,10家(名)单位(个人)荣获2024年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扶持资金奖励。“这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又一次肯定和鼓励。”获得资金奖励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萃华楼餐饮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研发总监、区级非遗项目“萃华楼京味菜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培欣说。

非遗时尚沉浸式展示区,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非遗的时代活力与价值。

近年来,在王培欣的主理下,萃华楼、森隆饭庄、瑞珍厚等曾经一度消失的京城餐饮老字号陆续重张开业,并完成了菜品升级和形式创新。由他创建的非遗技师工作室先后被认定为北京市“王培欣大师工作室”、东城区“首席技师工作室”,现有非遗技能传承人员12名、弟子56名。王培欣表示将利用奖励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作室,让更多餐饮从业者有机会学习技艺、传承文化。

东城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及专项扶持资金奖励,旨在通过多元化措施,解决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充分发挥非遗保护发展资金的作用,推动非遗创新性成果转化案例的落地实施,助力打造一批以非遗为主题的标杆性项目和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东城非遗实现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非遗焕新”助力老技艺融合新时尚

接续文化传统、传承民间智慧,非遗是国家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东城区是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非遗资源丰富、积淀深厚。

数据显示,东城区目前拥有非遗项目总数达到225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37项、北京市级非遗保护名录71项,位居全市第一。近年来,东城区始终致力于非遗的“以焕新促传承”,积极实施“非遗焕新”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让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必须在“新”上下功夫,聚焦创新非遗的表现形式和传播理念,以“新”求变。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的支持下,东城非遗保护协会举办首届“《前门的传说》小小传承人”大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北京完美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用插画、手绘等表现形式,将非遗项目玉雕、兔儿爷、数来宝等与知名动漫IP“宇宙护卫队”深度结合,创作了《宇宙护卫队守护非遗系列绘本》,并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吉兔坊充分提炼北京兔儿爷的民俗符号,策划“元卯人新国潮IP展”,用艺术、动漫、元宇宙的视角解读传统非遗,吸引年轻群体和意见领袖打卡并自媒体传播。

聚焦非遗传承的品牌化和影响力,各优秀项目在东城区的扶持下不断增强传承活力,以“质”增效。非遗项目“北京料器”“北京鸽哨”,东花市社区博物馆利用扶持资金将工作室修葺一新,解决了传承人的燃眉之急;北京玉器二厂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了《笔书人生刀刻魂》一书,全面收集记录了市级项目北京刻瓷代表性传承人茅子芳的篆刻、雕塑、印章等作品,成为非遗抢救性记录的典范之作;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举办鲁班工匠节,以“老非遗·新国潮”为主题,有效连接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红都集团举办“百年红都 薪火传承”拜师会,用品牌活动的形式拜名师、传精神、授技艺,传承工匠精神,提升年轻传承人的凝聚力。

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的扶持下,北京玉器二厂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笔书人生刀刻魂》一书,成为非遗抢救性记录的典范之作。

聚焦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各优秀项目通过“非遗+”和“+非遗”路径以“融”赋能,生动实践非遗与多业态融荣共生。短视频《中英双语讲非遗》通过市文旅局海外媒体广泛播放,引发了热烈的反响;“京剧彩绘脸谱”“景泰蓝”“燕京岁时年画”等非遗项目根据自身特色设计、制作了一批文创产品,打通了非遗与生活衔接的“最后一公里”;嘉德艺术中心举办“澄凝琼英”故宫博物院藏玻璃精品展,与国家级非遗项目“葡萄常”联动,通过举办主题讲座、体验工坊等活动,使观众深度感受故宫馆藏料器和北京民间料器的精髓与文化内涵。

“非遗传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东城区将继续坚持“崇文争先”理念,全面整合辖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以实施“非遗焕新”计划为抓手和路径,坚持“保护为先”,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效、重创新的标杆性项目,为非遗保护提供“东城经验”。

成果展示

首届“《前门的传说》

小小传承人”大赛

成功举办

2023年,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的助力下,东城非遗保护协会成功举办首届“《前门的传说》小小传承人”大赛。

据介绍,北京中轴线上蕴藏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间传说,其中涉及前门地区的传说故事最为大众津津乐道。近百年来,前门地区逐渐成为北京最有代表性的商业街区之一,《前门的传说》内容不断丰富和多样,形成一个围绕前门地区建筑、街巷、景物、史事、人物、老字号商铺、民俗风情等内容的传说故事群。2008年,《前门的传说》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此次比赛是北京市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第一次面向中小学生举办赛事推广活动,共征集到20余所中小学的百余件参赛作品,其中包括来自蒙古、芬兰、法国海外华校的23名青少年投稿,通过比赛的形式使北京市级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前门的传说》等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东花市社区博物馆升级亮相

东花市地区在历史上是老北京手工艺聚集区,拥有三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已形成了街道、社区、传承人三级联动的工作模式,2022年成为全国首批“非遗在社区”试点地区。

建成于2008年9月的东花市社区博物馆以“非遗”立馆,设有东花市历史文化长廊、综合展览厅、“绢人”展示厅、“北京绒鸟绒花”展示厅、“葡萄常”展示厅、“料器”展示厅、“北派竹刻”展厅等,集中展示了东花市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利用“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的资金扶持,东花市社区博物馆完成升级改造,新增区级非遗项目“火绘葫芦”展区,以及“北京绢人”滑树林带领社区16名学员历时4个月集体创作的绢塑群像作品、“北京绒鸟绒花”蔡志伟的最新作品。

参加“非遗在社区”制作活动的居民表示,很高兴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在博物馆展出。参观者通过馆内更新内容,进一步了解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短视频《中英双语讲非遗》海外热播

由区文旅局、北京百达旅游有限公司携手摄制的短视频《中英双语讲非遗》,从国际化视角、外国人的话语体系和关注点入手,用中英双语讲述了智化寺京音乐、景泰蓝、泥人张等14项国家级非遗的特点、技艺和历史。

在全聚德,金牌导游、北京百达旅游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窦俊杰化身“Chef.窦”,与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一同烤制了一只北京烤鸭;在东花市,窦俊杰化身“一日学徒”,学习了“葡萄常”的制作工艺和技巧……短视频《中英双语讲非遗》通过市文旅局海外媒体广泛播放,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对入境游发展、文旅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合拍摄、制作期间的收获、体会,窦俊杰还立足自身专业优势,提出了诸多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建议。“获得2023年‘非遗焕新’优秀项目扶持计划的资金支持,并顺利完成任务,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期待接下来继续通过旅游与非遗的‘碰撞’,更好地讲好东城非遗故事。”窦俊杰说。


作者:

北京东城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