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院士,中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以其创新的“术中唤醒”技术,为脑胶质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肿瘤切除的精准度,更在保护患者脑功能的同时,实现了与大脑的直接对话。江涛每日早起看科研文献,简化生活,专注医学。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国际部门诊中,众多患者慕名而来,希望在江涛医生的专业治疗下治愈康复。江涛的医术和贡献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也推动了脑胶质瘤领域诊疗技术的发展。
医学探索者:江涛的求学与归国之路
1988年,江涛以卓越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考入研究生,选择了充满挑战的外科方向,尤其是神经外科,尽管它辛苦且劳累,但探索大脑的奥秘深深吸引了他,他将所有精力都倾注于此。1996年,江涛完成了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习,随后加入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成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开拓者王忠诚院士的学生。
38岁那年,江涛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放下了已有的成就,从零开始,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脑肿瘤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全身心投入到脑胶质瘤的研究中。在美国,江涛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医学和肿瘤学研究方法,如获至宝。他的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周七天,每天工作10到11个小时,几乎将整个海外生活都奉献给了实验室。这份刻苦和执着,得到了他在美期间导师的高度赞赏。
当面临留在美国还是回国的选择时,江涛没有犹豫,他选择了后者。回国时,江涛带了四大皮箱的文献和二十个装有一百多篇文章的硬盘。他回到北京,成为天坛医院的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在王忠诚院士的指导下,继续在脑胶质瘤和颅底肿瘤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中深耕。
科研探索:从0到1的创新
江涛回国第二年,发起了一项影响至今的重大研究——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库对江涛来说是一定要做的事,因为疾病具有民族特性,发病率、病因不一样,同时研究群体也不一样,拥有自己的数据库相当于发动全球科学工作者去研究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能为后续研发工作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支持和基础。江涛的初衷是:"让全世界最好的医生都能主动帮助中国患者治疗”。基于这个想法,江涛带领团队,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中国人群脑胶质瘤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成为了团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基石。
今年,江涛和他的团队再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4月23日宣布,正式批准由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伯瑞替尼脑胶质瘤的适应症,这是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用于治疗脑胶质瘤的小分子靶向药物。江涛深知,对于脑胶质瘤患者来说,每一份希望都至关重要。因此,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新的征程——肿瘤免疫治疗。他们设计出了一种能够适应脑胶质瘤环境的CAR-T细胞疗法,并已成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不仅是医学上的突破,更是对患者生命的一次深刻承诺。江涛和他的团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为脑胶质瘤患者寻找更多的治疗机会。
仁心仁术:技术与责任的融合
江涛早上六点就踏入了办公室,以阅读文献作为一天工作的开始。随后便进入了踩风火轮般忙碌的一天。神经外科肿瘤五病区,是江涛几乎每天都要去的地方。交班、讨论复杂病例、看手术患者情况……交代好工作后,再飞速赶去门诊,那里有很多急切的目光在盼着他。
面对18岁的疑似脑胶质瘤患者的母亲,江涛感到无力。面对这些绝望中的人,江涛总有不忍,但客观专业的诊断也总得由他直言点出。脑胶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不乏一些青少年人群,迄今为止,关于脑胶质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尚不明确。江涛深知,每一次与肿瘤的博弈都是艰难的,但他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就总有希望。
治疗过程中有悲伤的同时也有喜悦,一位术后12年生存期患者的到访让江涛的心情变得明朗起来。在与患者的对话中以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让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他来说,患者生命的延续,是最大的喜悦和成就。
耳顺之年,江涛的头发已几乎全白,他依然保持着干劲和热情。在医学的道路上,他早已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大医。仁心仁术已经幻化成他的一切行动指南。江涛相信每一点努力都可能带来奇迹,他希望能够再多做一些,再多努力一点,为患者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传承与希望:培养新一代医疗人才
江涛心怀感激,自己能够与众多杰出人才并肩作战,是集体力量的体现,也感激北京这座城市所提供的支持与机遇。在他眼中,北京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一个梦想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地方。在这里,只要你有想法、有决心,就能够实现;只要你有志向、有行动,就能够达成。北京的氛围,是开放的、包容的,是鼓励创新、支持发展的。当初敞开怀抱欢迎学子归来的首都北京给予江涛诸多肯定,他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馈这些支持,并且深知自己的责任越来越重。
江涛尤其注重团队的培养与发展。他认为,当代年轻人聪明、知识渊博,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不输老一辈。然而,他也看到了年轻一代在科研方向选择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因此,他强调医学科研中的"传帮带"精神至关重要,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鼓励学生们更多地投身于基础研究领域。这种高标准的要求不仅激励着学生们不断超越自我,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医疗人才。
那些曾因场地有限挤在409小屋中奋斗的同僚们,已成长为胶质瘤领域年轻领军人物,他们互相支持,迅速成长,并在全国各地引领着医生们共同开展脑胶质瘤的研究工作。江涛的培养和指导,不仅为学生们指明了方向,更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平台,让他们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前进。
江涛的故事,是医者仁心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了患者生命的希望之光,成为了无数患者心中的守护者。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他的脚步从未停歇。6月12日21:49,敬请锁定北京卫视《为你喝彩》,看这位在脑胶质瘤治疗领域不断探索的领航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