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夜校”开启年轻人新“夜”态
2024-06-14 10: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修雨辰/摄

“下班去干嘛?”“上夜校!”。从去年开始,“夜校”这个极具年代感的词汇再度刷屏,正在海淀的年轻人中掀起新潮流。时尚实用的课程吸引着大量年轻人,“交友新平台”“一下就报满了”等评价更让青年夜校频频“出圈”。夜校成了年轻人的新社交场景,让他们拥有了另一种可能的“8小时外”。

实用性强

“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赋能”

“我们要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这就是归纳整理的最大意义。”6月5日晚上7时,在清河街道青年汇青年夜校课堂上,舍予整理美学院创始人李静带着归纳艺术小道具,为现场青年们演示整理归纳小诀窍。

李静向学员们介绍,衣橱往往是家庭中凌乱无序的“重灾区”,可以通过衣橱的形状、位置、隔断以及归纳道具让自己拥有一个美观、独特的衣橱空间,可以轻松掌握换季整理,提高效率,达到自己想要的衣橱状态。

“没想到这个小道具这么厉害”“长知识了”……课堂上发出一片惊叹声,不少学员们举起手机,拍下授课内容。

“李老师,以后能不能跟着你学归纳整理?”课程结束已是晚上9时,不少年轻学员意犹未尽,主动加上李静的微信。学员王燕告诉记者,自己家的衣橱真的是“惨不忍睹”,完全没有分类整理的概念,听完课程后希望能进行系统学习。“今天的课程让我特别受益,以后分类整理我的衣橱可算是有办法了”。

从白天的写字楼,走进晚上的小课堂,年轻人的夜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有学员对记者说,“下班后回家把时间都浪费在刷剧上了,选择来夜校上课,一是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赋能,二是想在这里结交新朋友。”

“清河街道辖区企业多,年轻人也多,青年夜校的课程是丰富青年业余生活的创新举措。”清河街道团工委负责人梁城喆介绍,这两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生活实用技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希望在夜校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实用生活技巧,接下来青年夜校的课程设置还要在技能类、文体类等方面多点开花,陆续开设“美甲”“瑜伽”“非遗”等课程。

文化味浓

“课程名额一下就报满了”

近年来,“国风热”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6月7日晚,在上地街道上地科技园·社区青年汇青年夜校,现场学员在非遗手工制作老师王新伟的指导下,亲手体验了木刻版画的制作过程。从选板、起稿、雕刻到印刷,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木刻版画作品。

30岁的黄文新从事建筑行业,他说,“小时候学习过木刻技艺,有一定基础,希望在青年夜校重拾爱好。”

王新伟告诉记者:“没想到大家对非遗制作这么感兴趣,首次开课课程名额一下就报满了。今天本来计划是25个名额,实际上来了30余人。”

记者了解到,海淀的青年夜校课程还有非遗古琴、手工彩绘等多种门类,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青春活力的主题课程吸引很多年轻人报名学习。

今年3月,团中央基层建设部发布了《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这是对办好“青年夜校”作出的政策指导。

各个社区青年汇点位,除了日常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大家也可以通过“社区青年汇”小程序浏览活动、课程,青年朋友们通过手机就能报名、在线选课,还能把欢乐分享给家人朋友;同时依托小程序,海淀团区委面向全区征集公益课程资源,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网络作家、网络主播等新兴领域青年“走上讲台”,将其打造成为凝聚引领青年的“筑梦空间”。

据了解,青年夜校是面向辖区范围内的35岁以下的各类职业青年作为服务对象。采取体验课、单次课、系列课、专题课、学期课、入门课、进阶课等多种灵活组合方式,满足青年差异化需求。

“我们目前综合考虑课堂空间容量和服务效果,以小班化开课为主,一般十人到三十人为宜,夜校主要课程围绕着形势政策、文化艺术、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生活技能等几大类开展。”海淀团区委基层部负责人孟泽说道。

目前,共建高校、辖区企业资源是青年夜校师资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吸纳了社区青年能人。梁城喆表示,清河街道团工委将持续支持青年夜校,为青年朋友们提供培训、就业的平台。

据了解,未来,海淀团区委将聚焦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和兴趣,多渠道整合资源,在时间安排、场地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满足青年差异化需求,并基于共同爱好打造有针对性的青年社团,链接更多青年人。

全区12个街镇

“青年夜校”建设点位全覆盖

2023年6月,海淀团区委探索开办青年夜校新模式。目前,在12个街镇依托属地社区青年汇实现“青年夜校”建设点位全覆盖,累计开课100余节(次)、服务青年2000余人次。

“下一步,我们会探索更多的运营模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为青年提供提升技能本领的平台。”孟泽表示,过去的夜校主要承担为群众提升教育水平及文化素质的任务。“青年夜校”火热的背后反映出目前青年群体强烈且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当下,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创新期,青年人希望储备技能、提升自我,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发展。青年夜校的出现,正是因为这种形式满足了人和社会的链接需求,将经济逻辑、社会价值逻辑和发展逻辑结合在一起。“白天工作,晚上学艺”,年轻人在夜校找到全新的社交场景。如今,随着青年群体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时间和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需求。青年夜校的公益属性,让年轻人以低成本获得种类丰富的课程服务,助力青年提升技能、增长“本事”。 (记者 曲菲菲)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