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 足球青训,缺的何止是一个“徐根宝”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鲍南

2024-06-18 14:58 语音播报

锐评

如何让好的足球苗子脱颖而出?好教练是关键一环。但据报道,当前我国青训教练普遍收入不稳定、保障水平不足,甚至还存在揠苗助长、吃拿卡要等现象,成为我国足球事业发展的一大“卡脖子”难题。

“从娃娃抓起”,这是足球发展的基本规律。纵观各大足球强国,丰富、稳定、可持续的青训体系是共有特征。但是,踢球的天赋不可能自然显露,球技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球员一般都需要经过发现、教育、竞赛三个阶段的培训,才可能走上职业化道路,这需要大量基层足球教练参与其中。就拿连续两届进入世界杯决赛的法国来说,其11岁球员的注册人口大约是 10 万,每年培养教练超过42000名。同时,受限于整体经济实力,法甲绝大多数俱乐部很难能在转会市场上一掷千金,只能进行内部挖潜,使得法国青少年球员有大量机会上场比赛。教练指导与赛场竞技的高效衔接、梯次培养,有效覆盖了球员的“涨球期”,最终在足球的最高殿堂里掀起一股强大的“青春风暴”。

中国优秀青训教练的稀缺,本质上是青训体系建设长期缺位的缩影。在足校和职业俱乐部青训出现以前,为中国足球培养后备人才的方式主要是体工队模式。虽然这一模式选拔了不少人才,但其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缺少力度较大的激励机制。1992年“红山口会议”之后,中国足球开启职业化改革。从甲A到中超,职业联赛的发展令足球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但在这个过程中,青训体系并没有很好转轨,人才培养和上升渠道出现了断裂。之后,在联赛“金元足球”和足协“豪赌思维”的侵害下,青训体系建设更加不受重视,青训教练待遇和职业队差距很大。实实在在的生计之忧,自然令青训青黄不接,一些教练走上歪路,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方式以求尽快出成绩、增收入。前段时间,教练教唆孩子“踢假球”“踢人”的现象,都是这一行业生存之困的具体体现。

从职业联赛水平的提升到国足选拔标准的确立,从技战术体系的选择到反腐败制度的建设,今天中国足球需要提升的地方很多,而青训是其中的头等大事,教练培训更是重中之重。对此,首先应当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对职业教练来说,成绩就是一切,但就青训教练而言,最重要的使命还是育人,要教球员如何做好人、踢好球。这需要在足球教练资格证的考取上、教练员后续的培训和教育上,持之以恒进行投入,着重提高其足球技能教学能力、儿童心理学知识水平等。在收入上,可效仿国外的青训补偿制度,根据职业球员身价的攀升程度,在球员转会时,允许青训教练获得转会费分成,形成正向循环。在做好制度长期建设的同时,面对当下优质青训教练短缺的问题,也可以提高青训教练的国际化程度。据统计中国现在仅有137名注册外教,在工作签证的办理上还有很多限制,都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捋顺机制,用开放促进整体环境的提升。

2000年,长江口的崇明岛桥未建,路未修,往返之间只能靠船,一片荒凉孤寂,足球名帅徐根宝在此一扎根就是二十年,最终带出武磊、张琳芃等一批知名球员。青训是足球“基础工程”,打地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从教练体系的建设做起,培养出一批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老师”,中国足球才能真正期待光明的未来。


编辑:鲍南

打开APP阅读全文
APP内打开